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是谁创制了满文 生命力缘何这样脆弱?

是谁创制了满文 生命力缘何这样脆弱?

2011-1-11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辽沈晚报  
   复制链接 |   

  新满文用10年才完成推广使用

  老满文诞生后,完全借用蒙古文记录,存在诸多弊病,有时候写一个词,有几种读法,因读法不同,词义也截然不同,遇到人名、地名,困难更大。于是,达海奉命改革老满文,老满文的改革时间是满族史研究中的疑案之一,史载有四个时间:天聪六年(公元1632)正月、天聪六年三月、天聪三年、天命年间。史载不一,莫衷一是。

  天聪六年,皇太极命令达海等将满文加以圈点,以做区别。达海遵旨改造满文,经过改造的满文臻于完善,通常被称为“新满文”或“有圈点满文”。

  改进后的新满文,其推广使用也经过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样是在女真最高统治者的决策和指导下完成的。从现存的满文档案看,新满文使用初期,存在新老满文兼用的情况。截至崇德末年,在公文档案中才完全用新满文书写。新满文的推广使用,足足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至崇德末年才基本完成。

  满文由盛转衰面临传承危机

  清入关后,除满族原先居住的东北地区、中央国家机关和宫廷各部门普遍使用外,派驻八旗满洲兵丁的全国各重镇要地也都使用满文。在汉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加之满族人积极学习借鉴,满文吸收了大量的音译汉语借词,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词汇,从而推动了满文的发展。这期间除满族使用满文外,与其相邻的或编入满八旗的达翰尔、锡伯、鄂温克等民族也都曾用过满文。

  但随着满族接受汉文化的程度越来越深,满汉的全面融合逐渐限制了满文的应用。自乾隆时起,满文的应用越来越少,发展出现了转衰的趋势。同治以后,满语逐渐失去了行政上的重要应用,连公文也被汉文所取代。

  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朝的覆灭,满文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时至今日,能够读懂满文的人不多。而满语在全国也仅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些满族村屯的少数几位老人仍能使用。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