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筝孔”
作为曹式风筝的传人之一,孔祥泽老爷子已届耄耋之年。据其子孔令民介绍,1943年,父亲孔祥泽在大学中学习雕塑时,曾帮助日本籍美术教授高见嘉十工作,偶然得以见到曹雪芹遗著《废艺斋集稿》。集稿共八卷,每卷讲一两种“鳏寡孤独而无告者”用以谋生的手艺。《南鹞北鸢考工志》是第二卷,曹雪芹在此书中介绍了数十种风筝的扎制图式、口诀以及风筝的放飞技巧。
书是日本人金田高价在中国购得的,金田珍视此书,不允许拍照,孔祥泽只能抄录文字,摹绘图样。一个月后,还没有全部抄完,手稿就被主人携往日本,从此再无下落。
“要时刻自省我做的事是否符合自己的设想——实现曹雪芹的遗愿,为废疾无告者谋求以艺自养之道。”孔祥泽感言。
上世纪70年代末,插队回来的孔令民协助社队办了个风筝厂,70多人,大部分是残疾人,为弘扬曹先生的思想做了一件实事。孔炳彰是孔家的第三代,从小就受熏陶,对风筝很感兴趣。大学毕业后,表示想学风筝制作,这让父亲孔令民和爷爷孔祥泽十分高兴。从素描开始学起,这个年轻人踏踏实实钻研曹式风筝艺术,进步很快。“现在他的风筝制作水平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我了。我们考虑合适的时候让他进入美术院校学习,进一步提高艺术修养。” 孔令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