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与《南鹞北鸢考工志》
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高潮的兴起,还是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
提起曹雪芹,人们必然想起《红楼梦》。仅从《红楼梦》一书中读者就可以看到,曹雪芹对金石、书画、风筝、编织、医学、建筑、烹调、工艺、印染、雕饰等各门学问几乎无不精通,这从他撰写的《废艺斋集稿》中便可略见一斑。《南鹞北鸢考工志》属《废艺斋集稿》的第二卷,卷中有风筝图谱、制作歌诀。只要有双手,依照要求做,便可以作风筝自养。
曹雪芹所写《南鹞北鸢考工志》的缘由,记录在该书的自序中:
说曹雪芹有位朋友叫于景廉,因为“从征伤足”,成了残疾人。有一天,他到曹雪芹家里,提到家境困难,一家人难以谋生。曹雪芹想到当时有富家公子以重金购买风筝玩,于是扎了几只风筝送给于景廉,让他去卖。没想到真的解了于景廉的燃眉之急。后来,于景廉向曹雪芹学了几种简单的风筝扎法,开始以扎风筝为生,之后慢慢在当地有了名气。
一次他对曹说,生活困苦的残疾人何止我一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能不能写一本工艺品制作的书,让更多的残疾人学着做,以艺自养。曹觉得于的建议有道理,便动手写了这卷《南鹞北鸢考工志》。后来,又增写了园林、书画、烹调等七卷,并将书名定为《废艺斋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