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清代北京乞丐是如何组织行乞的(图)

清代北京乞丐是如何组织行乞的(图)

2010-12-29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百家讲坛  
   复制链接 |   

影视里的乞丐(资料图)

  乞丐本是一个下贱的行业,为何商店要给他们“贡钱”,富商大户要给他们“捐钱”呢?这与乞丐们高超的行乞手段有关,邻近丐头所居的商店老板,头脑聪明者,每逢开张大吉,必送大批银钱交给丐头,表示同喜之意,丐头收到钱物后,就会出一葫芦式样的纸文,给商店老板,让其悬挂于店门之上,叫做 “罩门”,这种纸文,有的写有:“一应兄弟不准滋扰”字样,有的无文字而仅有符号。“罩门”所在,群丐望而离去,偶然也会有冒失的乞丐闯入此店行乞,商店老板就可召来他们的丐头,由他加以责罚,有时也会出现商店老板得罪丐头或上贡钱物少,丐头强行取掉“罩门”的情形。清代北京属黄杆子之类的丐头,属于高等级的流丐,他们只遇端午、中秋、年终才外出行乞,而且不走居民住户,不伸手索钱,专去商店,常以二人或四人为一伙,其中一人唱曲,一人敲鼓板配乐。唱曲时,以手背向上,把鼓板放平,这种举动即为索钱的暗号。聪明的店老板或店伙计,看到此举,就会立即取数枚钱,双手举钱高出头部,把钱放置在鼓板上,唱曲人就会马上停唱,打点乐器离开此店。丐帮还有特别规定,店老板给钱时,不得在唱曲人唱出五句曲之后,如果不按此制,过而不给,或给钱不够所需,则唱曲人亦会旋身而走,第二日就会有四人或八人同来,第三日的人数又得加倍……自商店开门到闭门,所来之人不索钱。也不出恶声,而是团聚在店门外,时而看看过路行人,时而看看店内伙计,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路过居民看到这种情况,就会互相嘀咕:“黄杆子今日要与此店开交涉。”都心有余悸,惟恐祸临己身,匆匆远离此店,这样就势必影响此店的贸易,店老板觉着抵抗不过,只能托人和丐头和解,丐头则会以时日的多寡、情节的轻重而和店老板商议,此时的店老板都是有求必应,给钱数目少则数千,多则数十千。

  至于富商大户,丐头更是他们不可得罪的重要人物。清朝时北京人家有婚嫁寿喜事时,先由丐头出面去这些人家要酒钱,帐房先生看到丐头来说“恭喜”了,就会开支喜钱打发他走,丐头接到喜钱后,就在办喜事人家的门上贴一张纸,上写:“贵府喜事众兄弟不得骚扰”数字,别的乞丐看到此纸,就不会再来 “登门贺喜”。不然的话,一批一批的乞丐会轮番前来。唱一些不吉利的曲,说一些不中听的话。本是一门好喜事,会让这些人弄得一团糟,主人家感到晦气,邻里也会瞧不起。

  清代北京乞丐数量之多,势力之大,这与他们有组织的行乞有关。丐头作为一帮之首,果然不负众望,出谋划策,确实是这个行业中难得的“人才”。无怪乎清时北京某地北城上,是乞丐们群居之所,屋中设备简陋,有好事者在其上写对联曰:“虽非作宦经商客,却是藏龙卧虎堂。”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