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东富西贵”的说法,“富”和“贵”两个字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并非仅仅是字面上的肤浅之意。
旧时北京有“东富西贵”的谚语,反映的是历史上北京的一种特殊的区域文化现象,同时也反映出老北京内外城的商业经济、政治文化分布的基本势态。但是,有关“东富西贵”出现的时间、所指区域及其含义等却历来有不同说法,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东富西贵”有两说
一是“内城东城、西城”说。“东富西贵”一说见诸记载是在清末,但其所指区域和内涵历来说法不一。从目前已知的文献资料看,最早记载和解释“东富西贵”的是清末满族学者震钧,他在其所著《天咫偶闻》卷十记曰:“京师有谚云:‘东富西贵’,盖贵人多住西城,而仓库皆在东城。又云:‘东风西雨’,盖逢东庙市日多风,逢西庙市日多雨。而今则皆不尽然,盖富贵人多喜居东城,而风雨亦不复应期矣。”
对于震钧说法,稍晚于他的清末蒙古族官吏崇彝也有类似的记述,他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曰:“世言京城‘东富西贵’,由来久矣。不过谓东城大宅多,西城府第多,其实不然。东城王公府第亦不少,西城当日街道荒凉而已。”
随后,崇彝还分别列举了道咸以来位于东城的27处和位于西城的20处清代官僚的宅第,用以证明他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