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玉蟾山在历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据史料记载,从唐代景福二年起,已建有圆通寺。每年观音盛会,川南各地香客游人云集于此,诵经作法,盛况空前。故而玉蟾又有“小宝顶”之美称。如今,玉蟾山上远留有曾经辉煌的 印迹。宋代大文豪、书法家黄庭坚(字山谷)醉留“玉蟾”;明代新都状元杨慎(字升庵)狂写“金鳌峰”。到清代,山上寺庙林立。罗汉街内一台一重殿,一级一重天;庙宇巍峨,气象万千。曾号称“大和尚五万五,小和尚不消数”。暮鼓晨钟,香烟缭绕,香客如云,佛事之盛,令人叹绝。
清代同治年间,一场大火将山上古建筑毁于一旦。如今圆通寺遗址上幸存的佛像石刻和摩岩造像400 余尊依然吸引着现代善男信女。以佛教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明代石刻,大有丈余,小不足尺,雕刻人物神采各异,风格独特。其中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悟道图、十八罗汉飘海图等都是石刻艺术的精品之作。
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蟾山摩崖造像,现存明代石刻400余尊,有释迦牟尼、千手观音、悟道图、刘海戏蟾、九龙浴太子图、十八罗汉飘海图、说法图等,大者盈丈,小不满尺,造型生动,刻工精美。景区内有五代徐铉书"第一名山"、宋代黄庭坚书"玉蟾"、明代杨慎书"金鳌峰"、清代成骏书"玉蟾丛翠"等石刻题记,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玉蟾山以山幽石奇取胜,气象万千,林木苍秀直逼峨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