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出行导游 > 老舍故居:看那些老北京的事儿和柿儿

老舍故居:看那些老北京的事儿和柿儿

2010-12-23 1:50:23   网友评论来源:timeout   作者:黄哲
   复制链接 |   

  老舍的北京生活前一半在西城,后一半在东城。这里让他看惯了老北京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因此下笔如有神。话剧《四世同堂》去宝岛巡演前,导演田沁鑫特地到两处老舍故居“饯行”:“有您家俩柿子垫底,我们这《四世同堂》一定柿柿如意!”

  小羊圈胡同:

  正红旗的《四世同堂》

  熙熙攘攘的新街口南大街路东,有条逼仄 的小巷。从入口处朝里望,半截小巷只有三块方砖宽。但一看门牌居然还有名有姓:小杨家胡同。往里走不了20步,迎面出现一间房子的侧墙,沿着墙根向左一转弯,再走上几步,眼前便豁然开朗--这里北、东、南三面全是小四合院,中间是一块空场。

  这不禁让人想起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开场的描写:“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像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进了葫芦脖子,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像哥伦布看到海上漂浮着的东西才敢向前进那样。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的圆圈,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周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个小巷---葫芦的腰。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倍,这便是葫芦的‘肚’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

  原来,这小杨家胡同就是《四世同堂》里的小羊圈胡同,精确的描述至今丝毫不差。如此熟悉,难道老舍先生在这儿住过?岂止是住过,他当年的出生地就是《四世同堂》里位于“葫芦肚”5号的祁家大院(现8号),父亲是皇城正红旗护军。“我也是满族正红旗,这西直门内正是昔日正红旗的领地。”抚古思今,田沁鑫唏嘘不已。“要这么说,北边那俩院子,应该就是冠家和钱家了。”这里往南一墙之隔,就是昔日西城最热闹的护国寺,除了庙会,“那里收留没有家的人”--在《四世同堂》中,这句台词的主人钱默吟和陷害他的冠晓荷,都曾先后在那里栖身。

  但如今亲眼所见的祁家大院却不是小说中的老北京中产阶级住宅,而是典型的贫民大杂院。里边南北两侧各一溜房子,在一座南房的前边长着一棵柿子树,它在《小人物自述》里可是位明星。虽然很粗壮,但树身却和胡同一样--打了几个弯儿,很艰难地从南北两排房檐间向空中探出头,在房顶上撑起了一个巨大的伞盖。

  清光绪二十五(1899)年腊月二十三,正是过小年的日子。 “从五六点钟起,已有稀疏的爆竹声,到了酉时左右(就是我降生的伟大时辰),连铺户带人家一齐放起鞭炮……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老舍《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后来的历史证明,的确如此。但自古英雄多磨难,次年,老舍的父亲舒永寿就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永寿”了。幼年失祜,孤儿舒庆春开始了在夹缝里讨生活的日子:他在北面不远的正觉寺的义塾完成了初等教育,在正觉寺和护国寺的粥场里讨过嚼裹儿,然后考上南边不远祖家街的北京三中,接受免费的初中教育。直到15岁,他考上管吃管住还发生活费的北京师范,才彻底离开了这个饱尝辛酸的院子。

   [编辑:孙哲]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北京  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