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逼近巴黎时,法国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拱手将巴黎让给了敌人。随后,雷诺政府垮台,贝当出任总理,向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法军全部解除武装并交出武器。法国北部由德国直接占领,南部由贝当傀儡政府管辖,首都设在维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到此结束了。影片开始4分钟左右,展示了卡萨布兰卡动荡的局势,警笛长鸣、警车呼啸,警察四处抓捕嫌疑犯,在戴高乐将军的画像下开枪打死了一位证件过期的嫌疑人员。身为国防和陆军部次长的戴高乐,坚决主张把法国政府迁往法属北非,同法西斯德国血战到底,由戴高乐领导的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的“自由法国”运动正在开展着。可在卡萨布兰卡,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警察可以随意的杀人,高高悬挂着“自由、平等、同胞爱”的警察局,却在“惯例的搜捕自由主义者、难民和给警察局长的漂亮女孩”。《马赛曲》在此时沉重的响起,象征着自由民主的《马赛曲》与未被德军占领的法属卡萨布兰卡的现实情形形成强烈对比,镜头画面与声音对列,它们按照各自的规律彼此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造成单是画面或单是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被欺压的人民渴望自由却被压迫,他们的内心在呼唤!
在瑞克的酒吧里,德国人一起兴致勃勃的唱德国歌曲《莱茵河的卫兵》,整个酒吧里的人(当然德国人除外)都敢怒而不敢言,此时拉斯路出现指挥其他人唱起了国歌《马赛曲》,全酒吧的人立即群情激昂的附和起来,连跟德国军官混在一起的妓女都含泪高唱起国歌,并且在歌曲结束后高呼“法国万岁!民主万岁!”影片在此形成了一个小高潮,此时的《马赛曲》不仅是影片内容情节的一部份,同时表示着影片中每一个爱好和平自由人物的心情,烘托着影片的气氛,渲染了极浓的反法西斯情绪,把剧情推向高潮。虽然在卡萨布兰卡,人们似乎都只关心自己的命运,探听消息、等候班机、黑市买卖、阴谋伎俩,为生存而努力,虽然玩世不恭、不谈政治、无国籍者,但大家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热爱自由民主的心!在影片的结尾,最终,警察局长雷顿偏向了爱国主义者的一边,《马赛曲》适时的响起,“一段美好友谊”在这自由民主的歌声中开始。影片的开头与结尾招相呼应,虽然法国被法西斯德国占领,但自由民主永远是法国人民心中的主旋律。
在世界电影的历史上,《卡萨布兰卡》是一个让人心动的名字,爱情本身是美丽的,如果对爱情的讲述也达到近乎完美的境地,那么被讲述的爱情就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卡萨布兰卡》无疑具有这种魅力。身为世界四大经典爱情电影之一的《卡萨布兰卡》,与其他爱情电影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正如《罗马假日》中的乔和安妮公主那短暂的爱情,爱停留在了最美丽的地方——罗马,也将永远了留在他们心间;《卡萨布兰卡》中的瑞克和伊沙林,他们的爱情也将永远停留在巴黎,以及埋藏在二人心中,永志不忘。再者,战争与爱情,总是成为艺术领域里一个永恒的主题。以战乱纷争的乱世为影片中主人公郝思佳的爱情纠葛和人生遭遇为主线宏大壮丽的背景的《乱世佳人》,既是一部人类美好的爱情绝唱,又是一部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历史画卷。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的好莱坞战争体裁的爱情故事片《魂断蓝桥》,它之所以让人屏息凝神,不只是因为硝烟中的爱情使人沉醉,美丽中的缺憾使人扼腕,更重要的是生命中爱的永恒使人心驰神往……破碎的画面、主人公的反复诉说、单调急躁的钢琴声,绝望的挣扎在爱与死的边缘的《广岛之恋》,结局的时候法国女演员抬起头说:“我知道了,你的名字叫做广岛。”男子微笑着说:“是的,我的名字叫做广岛,而你的名字叫做内韦尔。”电影戛然而止。整个电影的意义就完成了一次飞跃: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爱恨情愁这样的小题目,而是上升到战争对整个人类生存的影响和威胁。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片琐琐碎碎地描写了一群青春如花的女兵,在战争时时刻刻的威胁下,还怎样细腻地体味着对爱情无限的怀恋、惆怅和憧憬,拍得美轮美奂的镜头,频繁切换在战争的严峻场景和爱情的浪漫抒怀之间,让人震撼不已而难以承受爱情在战争中毁灭的彻底绝望。
爱情在战争巨大的威力下,脆弱而无奈;战争对爱情,永远没有怜惜,没有呵护。所以,战争与爱情,在人类生活中,注定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和冲突!但爱情在战争的背景下,永远会不屈不饶地展示它永恒的魅力。有人说《卡萨布兰卡》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爱情。爱情,因为插上了正义的翅膀而变得坚强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