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漫谈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里的历史故事

漫谈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里的历史故事

2010-11-22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财识网  
   复制链接 |   

  而“通货膨胀”这一词语据说是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北战争时期,联邦政府总共发行了4.5亿美元“绿背”,占战争费用融资的13%,使价格水平上涨到战前的180%。大量的发行,使得绿背币值迅速下跌,物价上涨,好像空气吹入布袋似地膨胀起来,于是被称为通货膨胀(Inflation)。

  但在同一时期,南方政府制造了更大的通货膨胀,因为南方拥有的融资手段远远少于北方政府,它被迫发行纸币以支付超过一半的战争费用,这使南方的经济完全失去控制,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南方的通胀率达到战前的9000%。

  然而,这些通货膨胀和近现代的一些通胀率相比,实在有点小巫见大巫了。贺水金在《中、德两国恶性通货膨胀之比较研究》中说:

  德国的货币供应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约为60亿马克,至1918年11月17日宣布停战为止已增至284亿马克,相当于战前的473%,即增加了3。73倍。

  但德国的通货膨胀并未随大战的结束而终结,相反在战后出现了奔腾式发展,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深渊。从1922年初到1923年底,在2年的时间里,德国的货币发行量上升到天文数字,1923年底,德国的货币流通总量,相当于战前的1280亿倍。

  报纸的价格变动已经成为人们用来描述德国大通胀的经典案例:

  1921年1月每份报纸的价格为0.3马克,随后上升为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 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

  另外还有一些故事讲通货膨胀下的德国:

  一个小偷去别人家里偷东西,看见一个筐里边装满了钱,他把钱倒了出来,只把筐拿走了;德国街头的一些儿童在用大捆大捆的纸币马克玩堆积木的游戏;一位妇人用手推车载着满满一车的马克,一个小偷趁她不注意,掀翻那一车纸币,推着手推车狂奔而逃;一位家庭主妇正在煮饭,她宁愿不去买煤,而是烧那些可以用来买煤的纸币。

  这些故事看起来有一些艺术色彩,但是,当你回想到德国在这个时期的货币发行量增加了上千亿倍的时候,你就会同意,这些故事听起来其实不夸张了。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