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贵州镇远古镇: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

贵州镇远古镇: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

2010-11-11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复制链接 |   

  青龙洞古建筑群,无疑是镇远这座古城最耀眼夺目的部分。

  从祝圣桥桥头,远望青龙洞古建筑群。但见险峻逼仄的中河山麓,危楼重阁,凌空附崖,层层叠叠。近观则见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曲廊迂径,青瓦红墙,雕梁画栋,别具韵味。

  从祝圣桥过来,迎面可见“中元禅院”几个大字,传达着这里是佛家参禅之地的信息。进得山门,虔诚者闭目祈愿,檀香缭绕。一位不知何年云游到此的游僧所作的对联“江南宝刹,蓟北丛林,三十年粥饭斋僧,已领略个中妙趣;舞水流青,屏山扬翠,八千里雪泥鸿爪,且欣赏此处风光”,印证了中元禅院昔时的无限风光。

  道家在这里也是共生共存的。据传这中元禅院原本就是元末明初名道张三丰的修炼处。在镇远还流传着张三丰为百姓找石修桥的故事:中元洞门口的大石桥修成合龙时,有一块石头硬是合不拢,工匠们四处寻找,始终无法使大桥合龙。张三丰路过见状,顺手捡了一块石头叫工匠们去合,结果分毫不差。据传张三丰还写了篇吹捧镇远的词“二水交流一水东,水流花谢有形踪。夜宿龙潭澄细月,云横峻岭虎骑龙。案前宰相笔,马后状元峰。一匹荷叶滴珠露,甚幽风。五老观太极,二仙传道喜笑容。五百年后,十八学士位三公”,就连风流道长吕洞宾在这里也有一个吕祖殿。

  中元洞也曾做过儒家传道授业解惑的书院,考祠是明朝嘉靖二十九年一姓程的镇远知府从中元洞迁来的。为纪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这里的书院也叫“紫阳书院”。朱熹先生在福建淳安县居住时,为了纪念他的父亲朱松曾在安徽翕县紫阳山读书,他的厅堂取名为 “紫阳书室”。镇远的“紫阳书院”应该是在其后几百年中全国纷纷创建“紫阳书院”的热潮中建立起来的。看来,朱文公真是文道远播,连偏僻苗疆也受其影响如此之深。

  佛、道、儒三教合流。佛家的颂经地,道家的修炼场,儒家的讲学堂。人们都会深深地为这里所渗透出来的镇远这个昔日边陲小城“有容乃大”的气魄所折服。

  走在镇远的街头上。古城的树荫下,或是街道边,三五成群的人坐在那里聊天,或是喝茶,或是弄打扑克或是下象棋之类的游戏。与外界的喧嚣相比,偏远的镇远城里显得非常僻静,好像是一个休闲之地。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对这古城里的人,好像没什么影响,他们依旧按照传统的方式生活,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原来人的生活还可以这么平淡、悠闲。

  在镇远,无论是夕阳西下,或是旭日东升,无论是漫步于寻常陌巷,还是穿行在青龙洞中,在悠悠的舞阳河畔,在古老的祝圣桥头……置身于这座城市中,一种怀旧的情绪就会悄然而来,令人挥之不去。

  有人说“镇远是一幅画”,是一幅“朴素中见珍奇,淡雅中显神韵”的水墨画,一点不过誉。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祁顺曾写道:镇远“多佳山水士大夫南边多游焉,或不得游则有为恨者矣。”民国年间镇远专员战斗英雄华光也称:镇远“有胜水名山,令人盘桓而不忍离去。”的确,镇远山水迤俪,风光迷人,大自然为镇远造就了舞水清、山峰秀、峡谷幽、溶洞奇、瀑布美,使它深深地吸引着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