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的四位创始人选择了一件现在看来绝对是远见卓识、意义重大的事情,那就是社址的选择和营建。
西泠印社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组织,包括其它全国各地的印社,它能够存在百年而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有一个大本营所在,这是它百年旗帜的矗立的地方。所以人们讲西泠印社它是有根的。
西湖历来是人文荟萃之所,苏白遗韵,名妓风流;孤山枕倚西湖,景致幽绝;一百年多前,丁仁他们看中了这里的山水形胜,丁仁首先捐出自家数峰阁以西的土地;接下来,四位创始人又各自拿出积蓄,“仰贤亭”首先出现在历史的影像中。
仰贤亭,取“敬仰先贤”、“追踪往哲”之意。
亭内石桌上镌刻着由西泠印社四位创始人合作完成的作品。
在中国印学史上历代大家面前,四位创始人传达着希望西泠印社摒弃门户之见、海纳百川,将篆刻艺术永久传承的理想和决心。
如今,他们的心愿已成事实。每年春天,西泠印社社员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先贤的活动,风雨无阻。
1905年,仰贤亭建成之时,北京的满清朝廷正在下令废止科举制度,而在日本,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同盟会也悄然诞生,不断变迁的时事使人们意识到社会的动荡不安,复杂的时局下,怎样才能保证西泠印社的稳定发展呢?
1905年岁尾,就在仰贤亭旁边,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份有据可查的由私人写给官府请求批准立社的呈文发出了。
1905年11月,丁仁、吴隐、王福庵、叶铭等人联名上书官府,说明他们集资在蒋公祠旁购买荒地,建造房舍,结社为“西泠印社”,这些建筑都属于私人团体,希望官府能够准予他们结社并对这些建筑加以保护。
耐人寻味的是,这样一份报告,在晚清动荡的时局中,竟然得到了两级官府批文,一份来自杭州府,一份来自钱塘县。
杭州府认为:这些人“慕苏白余韵,仰先觉遗徽……为保存国粹、研求学问起见,事关公益,准予立案”。
中国历史上,文人结社第一次得到了官府的正式认可。
100多年前,就已想到要通过合法手段,使自己取得让政府认可的社会地位――谁能否认西泠印社创始人的历史远见和眼光呢?
1912年,最后一位满清皇帝退位,西泠印社的社员们换上了崭新的民国服饰,同时,他们赶紧坐下来更换写给政府的呈文,这一次的呈献对象是民国政府,他们希望新缔造的民国能够奉大总统令继续保护私人团体的建筑和财产。
这份报告又很快得到了杭县知事的批复:“社既由私家所造,事亦为艺苑所珍”,“准予出示仰即知照” 。更不寻常的是,杭县知事还在杭州城内贴出告示:如有无知乡愚损害西泠印社,则准予印社随时将闹事者送究官府,严惩不贷。并“切切特示”以表重视。
杭州岳庙管理处的这个小院内收藏着一块石碑,石碑两面刻字。而内容竟然就是当年杭县知事答复西泠印社的批示,还有时任浙江省会警察厅厅长夏超亲自批示的保护西泠印社所有财产的布告。
清末民初,时事瞬息万变,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纷纷扰扰中,只有政府的保护显然不够,西泠印社有幸得到关心印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扶持,从而不断扩大社址面积、渐入佳境。(隐黑)
小盘谷,现在是西泠印社的另一处园林;
而它先前的主人,则是一个叫李辅耀的人。
李辅耀是湖南人,曾任杭嘉湖道台,宦游杭州30余年。
他的父亲李黼堂尤其喜欢孤山的山水胜景,于是就在这里修建别墅居住。喜爱金石书画的父子俩也会在这里广聚宾客,品文论道。
李辅耀的儿子李庸、外孙唐醉石与西泠印社的四位创始人交情甚好,对于西泠印社最早的创社活动,他们多有参与;甚至在西泠印社上交官府的第一份报告中还记有唐醉石的名字。
清末,李辅耀卸任,回归故里。此时,西泠印社已经在李家的小盘谷东侧,如火如荼地开始了社务活动。
湖南距杭州路途遥远,怎么处理孤山上这片怡人的景致呢?
1911年,李庸来到西泠印社,他带来父亲李辅耀的意愿:将小盘谷无偿捐赠给西泠印社!
现在,小盘谷清幽雅致,岩石错落,是西泠印社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
小盘谷纳入西泠印社版图后,民国开始了,西泠印社加快了社址建设的步伐。
1912年,在仰贤亭以北,他们建造了“宝印山房”;仰贤亭向西,有山川雨露图书室;仰贤亭向南,是石交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