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栽草种树 没有灯红酒绿
印度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两国不仅都是农业大国,人口结构也极为相似,所以两个亚洲大国总爱相互比较。不管从观察中总结出多少条自己优于对方的理由,这两个古老国家的首都实在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最显眼的就是广场。新德里的广场位于总统府前,广场一侧是议会大厦,另一侧是国家博物馆,广场上也有英雄纪念碑。
与天安门广场的庄严肃穆、大气磅礴相比,新德里的政府广场更像一个大公园,里面有大片的绿树、草地,还有巨大的喷泉,给人一种纵深感和田园生活的印象。德里人白天可以躺在广场的树阴里睡觉,晚上可以开车来纳凉。人们只要把汽车往路边一停,就可以在草地上闲聊或野餐,孩子们则可到喷水池内戏水。
新德里市区动物与人和谐相处,德里在主要市政建设指标上都落后于北京,惟独绿化遥遥领先于北京。站在德里的任何一个制高点,都会看到德里几乎都掩映在绿树丛中,只有少数几座高楼突兀在树林之上。德里市的林地覆盖面积为111平方公里,占市区整个面积的11%。道路两旁的树木覆盖面积也有40多平方公里,覆盖着2。69%的市区。新德里的林地覆盖面积占整个城市的70%。新德里更像被树林划分出来的几个区,茂密的林地里生活着孔雀、松鼠、猴子等动物。人们不用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在草地上散步或者锻炼。
德里的夜晚没有灯红酒绿。我刚到德里时,发现它很像一个大乡村,没想到到了晚上就真成了乡村,安静得让人以为到了原始森林。德里人非常讨厌霓虹灯,据说一些商店以前曾装过霓虹灯,后来因为有附近居民投诉而不得不拆除。他们认为晚上的强光不仅侵扰睡眠,还会扰乱生态平衡。树丛里的袋鼠和孔雀、路边的狗和牛,都需要在黑夜里睡觉,否则一些植物会在强光下开花,鸟会很早离开巢穴,难免要扰乱它们的生物钟。我原以为这是印度人在找托辞,仔细一想也有道理。西方环境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科学的灯光照明标准是,灯光只照亮该照亮的地方。哪些地方该被照亮呢?谁会为都市的美丽付出代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