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京韵飘香说旧史 老北京的十大著名胡同

京韵飘香说旧史 老北京的十大著名胡同

2010-10-22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华夏经纬网  
   复制链接 |   

  说起北京的标志,自然是数之不尽,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与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城市风景线,是北京无与伦比的风尚。然而,每每说起北京的历史标志,那么胡同,绝对是不可不提的景致。昔时古旧的民风与居民的朴实之情,都凝固在这一条条窄窄错综的小巷内,静静盘亘在都市中,成为北京一条条隽永的血脉。温暖可以走街串巷,去探访北京最著名的十条胡同,唤醒北京前世的记忆。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很古老的街道,南锣鼓巷街道不宽,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

  元代将大都城规划为50坊,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两坊之间的分界巷。明代将北京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巷名为“罗锅巷”。此名有可能是从元代沿袭来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已将明代的罗锅巷改称南锣鼓巷,并将鼓楼东大街中段路北与南锣鼓巷相对的街道称为“北锣鼓巷”。北锣鼓巷在元代为“灵椿坊”与“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为两坊,此两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没有大的变动。清初南、北锣鼓巷均属镶黄旗。清廷规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内城,汉民等住外城。南北锣鼓巷的定名,应早于乾隆十五年,当在清初。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锣鼓巷内的10多条胡同中由满族镶黄旗户逐渐发展而成。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南锣鼓巷内的小商号也发展起来。虽然规模都不很大,但近30种行业也比较齐全了。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北京  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