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房的材料
毡房的主要构件都是由专门的工匠精心制作的。毡房的材料几乎完全是就地取材,骨架是戈壁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红柳木做的,各连接处都用牛皮的绳子和牛筋连接固定,既轻便又牢固;门框和门用松树制作。除此以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构架不用一枚钉子、楔子等金属工具。
毡房所用毛毡,都是勤劳聪慧的哈萨克族妇女手工制作的。制作毛毡时,先用木棍将羊毛敲打松散,洒水打湿,铺在平整的地上压实,再由多人反复卷压而成。
毡房的搭建
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下部圆柱形四周是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红柳木栅栏构成的围墙。栅栏一般可分两种:一种是宽眼栅栏,称为“风眼”。这种栅栏轻便,但经不起风吹。另一种是窄眼栅栏,也称“网眼”,虽然较笨重,却经得起风吹雨打。这种栅栏都是用方形的细红柳木杆横竖交错而成菱形,交错处用牛皮绳串进扎紧,搬时可收拢。每块栅栏宽约3.2米一3.5米,高约1.5-1.7米。
栅栏的围墙外围上一层毛线编织的芨芨草帘。这种芨芨草都要长短粗细一致,每根都用红、黄、绿、白、黑等彩色毛线编成和谐的图案,使毡房美观漂亮。一座毡房几乎要用上几千根芨芨草,还要把它编织起来,单这一项就得花很大功夫,然后在墙篱外面用毛绳拦腰扎紧,包上毛毡。扎围墙的主带(毛绳)是用染成黑、红、蓝、黄、绿色的绒毛编成的,宽约25-40厘米,捆在房墙和房杆的接头处,既能保护围墙和房杆不受损坏,又能使毡房更加美观。
毡房上半部的穹形,是由几十根撑杆搭成骨架,一般四块围墙的毡房,有房杆65根左右,木圈顶有65个洞眼。8块围墙的毡房则有房杆90根左右。房杆由红柳木做成,长约3米一3.2米。靠毡房墙的篱一头弯曲呈方形,这是与蒙古族的住房主要不同处。而“蒙古包”靠墙的篱不是弓形,而是直的。房杆的上头则笔直光滑细圆,房杆的下端有1米多长的细毛绳捆在房墙上,顶端插入直径1米左右圆形圈顶眼内,形成穹形,圆形圈既是毡房的屋顶,又是天窗,它是用三截弧形的水头加工做成的圆形,接头处用牛皮包扎,上面打洞眼,作穿房杆用。还用4根(或6根)圆细木交叉窝成半圆形,嵌在圆形木圈顶上,呈锅底朝天形。有的房顶毡上饰有红色或其他色彩图案。
毡房屋架搭好,栅栏围墙外的芨芨草帘也围好后,再围毡,撑杆上围盖篷毡,顶部中央开一直径1 尺左右的天窗,上安一活动毡盖,白天通风,接收阳光及排除屋内炊烟,夜间和雨雪天盖上。所有围毡、篷毡和顶毡都是用羊毛擀制成的,边上系有连结固定的绳索。最后用毛绳在外面拦腰扎紧。毡房门较小,是雕刻着花纹的双扇木板门,哈萨克语称“斯克尔菜乌克”,一般高1.5米,宽0.8米,离地面较高,以防积雪和严寒,门多开向东南,以避北风,毡房门外挂有用芨芨草草编织的夹有一层花毡的门帘,冬春天放下门帘挡风雪,夏天卷起,通风凉爽。毡房内都备有长木杆,用来预木圈顶的顶毡。
毡房上半部的穹形是由几十根撑杆搭骨架。撑杆是下部弯曲、上部笔直的小木杆。当把栅栏拼合绑扎成圆形围墙后,把撑杆的下端绑扎在栅栏的上端,撑杆顶端插入直径一米左右的圆形圈顶眼内,形成穹形。圆形圈顶既是毡房的屋顶,又是天窗。
毡房屋架搭好之后,栅栏围墙外围上一圈五颜六色的、用毛线编织成的芨芨草帘,然后再外围围毡。撑杆上围盖篷毡,天窗上盖顶毡。天窗的作用是通风透光,排除屋内炊烟等。天窗盖是活动的,白天打开,晚上或刮风下雨,下雪时盖上。围毡、逢毡和顶毡都是用羊毛擀制成的,边上系有连结固定的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