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地处吴头楚尾的历史,孕育了许多优秀文化,断丝弦锣鼓就是民间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追溯断丝弦锣鼓的渊源,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明朝初期在宿松县民间(尤其是在许岭、程集、凉亭、佐坝等地)甚为流行。每逢清明、庙会、灯会、祭祖、红白喜事乃至亲戚乡邻相互祝贺、拜访,都时兴演奏断丝弦锣鼓。乐队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富庶人家的老人去世、婚嫁之喜,请上一两个锣鼓班子,热闹三、五天。在这样的场合,锣鼓班子往往互相攀比较劲,比谁的曲牌多,比谁演奏得好。这对锣鼓演奏艺术的提高是一个无形的促进,艺人们的演艺水平也得到了较好的锤炼。同时,家族、乡邻之间在祭祖、红白喜事中也互相攀比。这一习俗就为断丝弦锣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方沃土。这种经济支撑,使断丝弦锣鼓的宗师们按照各种场合和人们的不同需求,把山歌、黄梅调、文南词与锣鼓揉合在一起。他们打累了就吹,吹累了就打,喊戏的人喊累了就用唢呐吹奏代替。他们对曲目或改编、或独创,于是就出现了集民乐之大成的吹打弹唱合为一体的民间音乐——断丝弦锣鼓。
断丝弦锣鼓的曲牌流传至今有30余首,分为三类:一是打击乐和弦丝竹问奏的断丝弦曲调,有《金丝荷叶》、《断荷叶》、《破荷叶》等,这是它的主要曲牌;二是锣鼓曲牌,有《八哥洗澡》、《水底鱼》、《幺二蔓》、《四点清》等,它是丝弦锣鼓的骨干曲牌;三是丝弦曲牌,有《老八板》、《小四板》等,旋律细腻,委婉悦耳。在乐队中常与锣鼓曲配合演奏。
断丝弦锣鼓乐队庞大,演奏时气氛热烈,最盛时正班有64个人,半班有32个人。乐器配置:管弦乐器有柳琴、二胡、唢呐、竹笛、的号。的号长1.2米,用黄铜铸造,没有音孔,全凭嘴唇和气的控制变化,吹气近似“宫、商、谷”的音,听起来像在尖叫,主要是烘托场面的气氛,使音乐有神秘的特色和粗犷的旋律,此种乐器已经失传。打击乐器有扁鼓、小锣、大锣、钹、马锣。马锣因外形像马蹄,比小锣大一点、厚一点。它是断丝弦锣鼓的主要乐器,演奏时左手用大拇指、食指、无名指夹着锣身,不停地移摆转动,右手用一个头大尾小的木槌连击锣心,木槌击锣心时,正好赶上锣身与手指脱离接触之际,故而音色及音的长短可以随着左手摆转幅度的大小而调整,发出奇特的悦耳之声。断丝弦锣鼓的多种曲牌是由马锣领奏,并不时把马锣抛向空中达2—3米之高,利用空气对马锣的阻力和振荡改变音波,以期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具有非同寻常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断丝弦锣鼓产生民间,扎根在民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根深蒂固的。历代名师艺人,在辛勤劳作中虚心钻研,创造发展。断丝弦锣鼓使民间节假日庆典、红白喜事热热闹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