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请肇庆的印度工匠制作的自鸣钟。
猜想:利玛窦在肇庆的吃穿用度
有些学者认为,利玛窦与罗明坚是剃了头发,以一身中国和尚的打扮来到了肇庆。在肇庆期间,他们一直穿僧服。也有人认为,为了让中国官员更好理解他们的身份,他们介绍自己也称是“天竺僧人”。利玛窦确实容易让中国人认为是位和尚,他们独身、长年遵守斋戒。在《利玛窦中国札记》里,提及利玛窦一行也带来了一个澳门籍的仆人。有可能这个仆人是华人,这位仆人平时负责打点生活起居。平时的菜蔬可以在院中栽种,也可以在仙花寺附近的墟市上购买。在最初筹建仙花寺时,利玛窦和罗明坚的生活非常简朴,所有能筹到的钱都用来起教堂了。采访中,李护暖提到,现在肇庆府城中的福绣坊一带,那时曾是为官府官员缝制衣物的坊间。当利玛窦与肇庆的官员打开交往的局面后,可能也会去福绣坊缝制一两件干净得体的衣裳。
以德报怨:对邻居的忍让
据李护暖向记者叙述,在崇禧塔脚附近住的是一些靠做香、晒香为生的居民,他们生产的香都是销往东莞一带的香市。利玛窦来了以后,崇禧塔在肇庆百姓口中,被称为“番塔”。百姓中还流传着利玛窦与邻居们之间交往的故事。由于不能理解为什么教堂不像其他寺庙一样天天开门给百姓烧香,附近居民就误以为利玛窦在仙花寺里搞一些不可告人的名堂。刚开始,他们很害怕利玛窦,称他是“番鬼”。还有邻居家的孩子爬到崇禧塔上,往仙花寺里丢石头,利玛窦的仆人看到了,就出去把孩子拉进去骂了一通,孩子大哭。随即有人在街上造谣,说利玛窦要掳小孩到澳门卖“猪仔”。利玛窦立即让仆人放了孩子。事情闹到了王泮那里,王泮审清原委之后,惩罚了造谣的人,而利玛窦也将仆人送回了澳门。
取得信任:士大夫们都愿去“万花楼”
王泮是利玛窦在中国内地第一个深交的朋友。因为王泮的保护,肇庆府的不少官员也热衷于跟利玛窦交往。聪明的利玛窦很快就发现,官员、乡绅们对语言修辞、天文地理这些知识很推崇和尊重。通过语言文化,能拉近他与这些人的距离,获得他们的信任。他知道士大夫们喜欢书籍,他也在仙花寺里专门开辟出了一间西文图书室,装帧精美的西文图书,让前来拜访的士大夫们倍感兴趣。他在仙花寺外还悬挂了中国内陆第一台机械自鸣钟,并细心地用中国人习惯的子、丑、寅、卯等十二个时辰来表示时间。对官员乡绅们而言,利玛窦的住所成了他们开眼界看西洋花花世界的地方。每天来仙花寺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被大家称为“万花楼”。登塔、逛万花楼成了肇庆府的一大旅游项目。肇庆因利玛窦的出现,有了许多开放的新气象。
交友之路:第一人的诸多第一次
2004年的一次数学大会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先生一语惊人,提出“中国现代数学起源于肇庆”。他认为:“四百多年前,利玛窦把现代数学引进了中国,而他就是在肇庆开始传播‘欧几里得几何’ 等西方数学著作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数学起源于肇庆。”利玛窦在欧洲受到很好的数学教育。有学者认为,利玛窦在肇庆就开始了对欧氏几何的传播,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理》的第一卷。
利玛窦与罗明坚甚至一起编写了一部《葡华字典》。这是用罗马字注音汉语的第一次尝试。后来的汉语拼音最初的雏形也是从这部字典开始的。据杨福绵、张西平等学者考证,《葡华字典》“手稿共189页,长23厘米,宽16.5厘米,其中手稿的第32~65页是葡萄牙语和汉语对照辞典” 。《葡华字典》中的罗马字注汉字音,是汉语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也是后世一切汉语拼音方案的鼻祖。
在肇庆,利玛窦还绘制了第一幅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他把地图拿给了王泮。地球第一次以圆形出现在王泮眼前,中国还被利玛窦刻意画在了地图的中央。王泮非常高兴,当场要出钱为他刊印。
传说,利玛窦还带了一架钢琴来肇庆。如果这是真的,这也是钢琴第一次进入中国内地。陈羽馆长引用了肇庆地方流传的故事,故事讲利玛窦还专门带来了一个印度钟表匠,一起研制出了中国内陆第一台机械自鸣钟。后来,确实有中国的近代制表匠甚至把利玛窦视为了“行业神”。
在仙花寺的大厅里,除了装帧精美的西文图书,还悬挂着利玛窦带来的西洋绘画。有圣母像,还有西洋的版画作品,这些绘画是国人第一次接触到。利玛窦甚至还传授了一些西洋画的技法。(策划:赵洁 撰文:李文 摄影:黎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