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智慧,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象征着古老而悠久的中国文明,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华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箸」变成为今日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之意,故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中国人何时开始以筷子吃饭,史无记载,但从史书片言只语,毕竟有蛛丝马迹可寻。《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说文。匕部》谓「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