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留下的不止是缺憾
拼对成功只是修复工程的第一步,至于用什么手法修补这个碗,一度让整个团队犹豫不定。
为确定最佳方法,今年6月,圆明园选择了20件价值相对较低的民窑破损文物,按照“展示修复、可逆性”的原则进行了试验。他们分别采取了三种方式,包括白石膏配补法、配补处描金法和可识别性恢复法。
后两种修复方法,显然可以让瓷器更加美观,却遭到了专家的一致反对。于洋说,修复中,他们一直在考虑,这些瓷器修复了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一方面要展现它的美丽,一方面又要留下历史信息,毕竟,圆明园是个特殊的地方。
在7月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圆明园瓷器文物的修复,应根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特点保留其遭破坏后的历史信息,对于缺失的部分,在无依据的情况下,不主张进行图案复原。
按照专家建议,第二批文物修复只采用白石膏配补法,以这种方式修复后,文物被修补的地方十分“刺眼”,从而突出“残破感”,尽显历史沧桑。
如今,在缺失处“留白”的百件文物,正相继完成修复工作,即将在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晚会上正式返还圆明园。此前,还将在出土文物展中陆续与世人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