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起初是军营要塞。
公元50年,克劳锹一世下诏,授予此地罗马城市的权力,并定名为科隆尼亚 克劳狄 阿拉 阿格里皮内西姆。科隆尼亚意为罗马人的拓居地,克劳狄是皇帝名,阿拉是乌比尔冲淡落的祭坛,阿格里皮内西姆则是皇后名加词尾变化而来。
天长日久,这冗长的市名遂简化为科隆。
公元795年,查理大帝定科隆为大主教驻地。此后,城池经几度扩建。
12世纪时,今日科隆内城的规模就已经奠定。半圆形的城垣总长6公里,开有12座城门,居民4万人,是德意志首屈一指的大城,人口甚至超过当时的巴黎和伦敦。
随着经济势力的增强,科隆的富商和手工业行会夺回了城市管理权,科隆成为帝国自由市和汉萨同盟的重要城邦。
1815年,科隆被并入普鲁士。
1839年,铁路修到科隆,与河运联成一气。
1876年,发明家奥托在科隆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轰动了各国工业界。
1880年,科隆大教堂建成。
从1917年到1933年,阿登纳担任科隆市长。在他的推动下,科隆建起了内外环绿化带和博鉴会场设施,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二战中,科隆遭到猛烈轰炸,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
战后,科隆在废墟上重建,又成为一个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