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们婚庆中的射箭表演
婚礼一般分成三天。
第一天女家把陪送的嫁妆送至男家,并在新房内摆放停当,称为“安柜箱”、“安嫁妆”或“送行李”。送时沿途鼓乐吹打,抬嫁妆的列队而行,称作“亮嫁妆”。男方则要把装饰一新的娶亲花娇抬到门前或绕村转一圈,称为“亮轿”和“走轿”。男女两家相距较远的,女方送亲队伍也于是日出发,当晚住于距男家不远的亲友家,俗称“打下处”,男家接亲队伍也都于当晚聚齐,等待出发。
第二天称为“正日子”。清晨男家迎亲队伍出发,鼓乐前导,喜轿(或车)随行。新郎骑马由男傧相陪同前往。至女家(或“下处”),入见女方尊长行礼, “吉时”一到,鼓乐大作,新娘由其兄抱至轿(车)上,称为“抱轿”。起轿后,新郎骑马在前,后为鼓乐喜轿,新娘家送亲女眷坐车随行。一路上遇到井、桥、庙、坟都要由专人用红毡遮挡,以避邪祟冲犯。也有的地方是当日清晨迎、送亲队伍同时出发,至中途相遇时停下,通过“抱轿”(也称“插车”)把新娘转到男家迎亲车轿上,再共同前行至男家,多见于山区满族。
队伍行至男家门前,新郎入门后,大门关闭,鼓乐吹打,新娘暂时不许下轿,俗称“憋性”或“劝性”,意思是改一改当姑娘时的任性脾气,但只是象征性的,片刻大门即开,新娘由送亲妇女搀扶下轿(因其蒙“盖头”看不见路),顺铺好的红毡入院。有的地方在大门口放一只炭火盆,新娘顺跨盆入门,寓进门红红火火之意。另有“射三箭”之俗,即新娘未出轿前,新郎用无头箭杆向轿底连射三箭,寓去邪之意。
新娘顺红毡走至设在院中的“天地桌”前,与新娘一起跪拜,称“拜天地”,满族人家则称“拜北斗”,天地桌上摆的是一斗高粱和弓箭。拜过后新郎引新娘进洞房。房门坎放马鞍一只,新娘从上跨过,称“平安入门”。入门前两个幼童递给新娘两只“宝瓶”(也称“宝壶”,铜锡制作,形似花瓶或似酒壶,内装金银五谷)新娘抱在怀中,此外新娘入门前,新郎要用秤杆将红布盖头挑下扔到房顶上,寓“称(秤)心如意”、“步步(布)高升”。新娘入房后即面向“吉方”(合婚时已推算好),怀抱宝瓶在炕上“坐帐”或称“坐福”。其时间或长或短,依地区而异,有长达数小时至傍晚的,因俗谓坐福时间长则婚后福多。坐帐结束之前,要由女家随同前来的妇女为新娘“上头”、“开脸”,即改梳已婚妇女发式,并用丝线绞掉脸上汗毛,再用鸡蛋滚一滚,使其更加容光焕发,也有的地方称此为“滚脸”。
新娘坐帐之时,其家送亲者在男家设宴款待新郎,俗称“管小饭”。随后男家设宴招待新亲及自家亲友。席间双方长辈要馈送钱物,俗称“上礼”,新郎则一一相谢,俗称“谢亲”或“拜席”。宴毕女家宾客告辞,新郎送至大门外。天黑后,新郎入房与新娘同饮“交杯酒”、吃饺子和面条,俗称“子孙饽饽”、“长寿面”或“宽心面”。就寝前,由新郎嫂子或婶子等妇女为新人铺被褥,并在其间放枣、筷子、栗子、花生之类,取“早立子”(生孩子)之意。
第三日早起,新娘随新郎拜男家家祖宗和灶王爷,随后见公婆和男家亲属,称为“分大小”。凡长辈和平辈年长者,新娘都要向其行礼并装烟敬上,受礼者要给“装烟钱”。一些地方女家亲属这天来“开箱”或称“亮箱”,即把随嫁妆带来的新娘所做鞋、袜、荷包等女红工艺品赠送给男方家人和亲友,一为结人缘,一为展示自己的针线技艺。当晚还有“倒宝瓶”仪式,两新人对面跪,撩起衣襟,由男方嫂子等妇女把前日新娘所抱宝瓶中的金银五谷撒在二人衣襟上,一边倒一边念 “倒宝倒宝,白头到老;倒金倒银,骡马成群”之类的喜歌。
婚后第三日或第四日,新娘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俗称“回门”或“回酒”,一般是当日太阳落山前返回婆家。婚后一个月左右,新妇回娘家住十几天至二十几天,俗称“住对月”。归来时要给公婆及小姑等带自己做的鞋袜等。此后才算正式开始婚后生活。
以上只是东北旧式满汉婚礼的大致情形,具体细节各地及城乡间互有差异,但总体的风格特色是一致的,至今仍有许多仪式以不同形式保留在民间婚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