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民风民俗 > 在江西的赣傩表情里 解读华夏的古基因

在江西的赣傩表情里 解读华夏的古基因

2010-9-7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复制链接 |   

 

双伯郎(哪吒和杨戬)

  抚州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藏着华夏耕读文明的最后孤本。孤本里有一对400多岁的石狮安静地蹲坐在一间出售现代化生活用品的小商店门前,还有老人喜欢用古钱币当牌局。这样的村飘散着天然牛粪味和宅子里圈养的家犬的吠吼,靠近流坑河边的古戏台,空无一人,阳光寂寞地透过窗格晒进屋里,被摆上窗户边的傩面具,露出空洞的眼睛,仰望天空。旁边的流坑河水缓缓流过,替他们诉说着在历史空间里的失落。

  流坑90%的村民姓董,村口有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董家庙,如今只保存下5根硕大的花岗岩柱。家庙曾经的繁华注定了流坑的不平凡,这里有8条大巷,每巷建有祠堂,每个祠堂拥有各自的傩班,因此在流坑有“八房八傩班”的说法。如今的傩班是由各房中抽调而来组合而成,演出的剧目多是“钟馗扫台”、 “天官赐福”、“出将”等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表演时所有演员只跳不说,场面庄严肃穆,让人隐隐感觉到会有重要的事情发生,紧张而迫切地期待。傩班最后的剧目是“抢罗汉”,所有演员突然取掉面具,各自动作,打拳、踢腿、翻斤斗、跳桌子,尽其能力地乱蹦乱跳,煽动了全场情绪,点燃整出表演的高潮。看流坑的傩戏,没有儿时曾有的惊恐与不安,更像是参与一次喜庆的表演,令人有冲上台与之共颠的激动。

  后来才知道,流坑的傩舞被称作“玩喜”,原来他们从头至尾玩的就是戴着令人生畏的狰狞面具做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仔细观察,流坑、石洞口和石邮3个地方的傩面具风格各不相同,南丰和上栗的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南丰傩面具形象粗犷朴拙,贴切传说中的形象;上粟的傩面具形象庄典华丽、丰富饱满。而流坑的傩面具形象更为人性化,线条简单,平淡朴素。各个地方所表演的剧目也不尽相同,各有千秋。好奇之余追问当地人,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只知道老祖宗传下来的时候已经是这样,从来没人想过什么只相隔几百公里便有所不同。或许,最初的傩传到各宗各房时,根据自己的家族家规便相应做了改动。这当然只是我的臆想,却并不妨碍几千年来傩戏的存在与发展。

  流坑旅游开发后,每天都可以在古戏台看到傩戏表演。不表演的时候,那些年老的男人们搬根长凳,坐在屋边,晒太阳,吃瓜子。或许天天与面具为伴,使他们更愿意谈论别处的大事或绯闻;而当别处来的人问及傩班情况时,忍不住的失意与落寞:年轻人出外打工,傩戏后继无人,那些空躺在尘光下的面具们不知道何时终将永远安静地躺在阁楼的窗边,永无人再翻动。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