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府衙位于南阳市民主街(察院街)100号。现存明清衙署建筑140余间,位于中轴线的古建筑有:照壁、召父坊遗址、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官邸宅门、三堂、后花园;两侧建筑有:撇山影壁、仪门东配房、大堂耳房、大堂厢房、寅恭门配房、寅恭门厢房、二堂厢房、二堂配房、官宅厢房、三堂配房、宾兴馆、马号、古井等。
中国人是很重视“中”的。在《孟子》中就有“立中国而抚四夷”这样的说法,认为自己是在世界的中央。从北京的故宫到南阳府衙、内乡县衙,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一致性:主要建筑都摆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对称地摆在两边。衙门衙门,一衙之门,谁能进谁不能进,是有讲究的,官衙的大门只对与事件有关的人敞开,平时百姓是不能任意出入的;进大门后是仪门,只有在上级或同级官员来访的时候,仪门中间的门才能打开,地位低一些的官吏和其他人只能从仪门右边的小门出入;仪门之后,中轴线上是大堂,是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官员的地方;在中轴线的两边对称地分布着六房,左边为吏、礼、户,右边是刑、兵、工,对应着中央政权的六部;大堂后面,中轴线上是官员办公的场所,叫二堂,别人要进二堂,是要向门房禀报的;二堂往后,中轴线上是三堂,这是官员日常起居之所,但凡会客、商议政事、处理一般公务都在这里,有些涉秘和不宜公开的案件也在这里审理,三堂也是官员的一般生活区,官员可以在这里品茶、更衣和读书;三堂东西两边院落里住着官员的家人;三堂的后面是后花园,为官员和家人的游玩场地。
《汉书》记载,西汉末年召信臣出任南阳太守,“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民得其利,蓄积有余”。黎民敬爱召信臣,呼为“召父”。《后汉书》记载,东汉建武年间,杜诗任南阳太守,视民若子,省爱民役,兴修水利,大力开荒,并发明了供冶铁用的水力鼓风机--水排,从而使百姓受益。杜诗病死于任上,贫困得连丧事都无法办理,皇帝下诏命令在南阳官邸内为他举办丧事,国家拨出一千匹绢供办丧事用。时人将杜诗比之于百年前的召信臣,呼为“杜母”。明清时期,“父母官”一词开始广泛使用。
内乡县衙大门外宣化坊对面,是一方画着传说中叫犭贪的巨大照壁。画面上的犭贪四足踏着金银财宝仍不满足,却张着血盆大口对着左上方的一轮红日欲吞之。其结果自然不难想象。知县坐堂理事,抬头就可以透过宣化坊看到犭贪的形象,想到犭贪的后果,从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1995年6月8日,朱镕基来到内乡县衙,目光在三堂的一副对联上停了很久,他对联中阐述的官与民的辩证关系、给予高度评价。联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南阳得知这副对联时,也很感兴趣,指示中央办公厅的同志负责查考此联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