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印度五大主要宗教:锡克教的由来及发展

印度五大主要宗教:锡克教的由来及发展

2010-8-19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龙泉之声  
   复制链接 |   

  “锡克”一词是从巴利语Sikha或梵语sisya的音译,意为门徒”或“弟子”,也就是信奉锡克教的教徒。

  信奉锡克教的是锡克族。这是全民的宗教,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新德里、加尔各答及坎普尔等地。但绝大多数锡克教徒聚居在旁遮普邦,该邦面积50376平方公里,人口大约1500万,锡克教占该邦总人数的52%。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锡克教徒分布在世界各地,如马来西亚、新加坡、东非、海湾、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总共大约有2000多万人。

锡克教祖师纳那克

  锡克教的创始人纳那克(1469-1539)是一位宗教和社会的改良家,他出生于印度旁遮普邦拉哈尔近郊的一个农村,属刹帝利种姓,父亲是个商人。纳那克青年时期曾在拉哈尔苏丹政府中担任过会计职务。有一次,他结识了一个穆斯林信徒,名叫马尔达纳,后来两人合作组织了一个唱诗班,由纳那克谱写苏菲派乐曲。经过一段时期后,他们俩又创办3个合作餐馆,接待穆斯林,同时也接待印度教徒。纳那克自称神对他显灵,命令他传教。有一次,他失踪了三天后宣布,他在一条河里沐浴,找到了一种既非伊斯兰教又非印度教的宗教,这就是现在印度的锡克教。他摄取了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秘主义因素,否定了印度教的多神崇拜、偶像崇拜、烦琐祭仪以及众多的荒诞迷信传说,主张简朴有序的一神教。但是纳那克却接受了印度教的轮回转生说,提倡修行。总的来说,锡克教的思想是印度教巴克塔派和伊斯兰教苏菲派思想的混合。

  锡克教在教义上有一套完整的学说,其精髓由三个观念组成,一个是真主,一个是祖师,一个是神。它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神,而且是不可分的,而印度教却认为世上有无数个神存在,它指责印度教所宣传的多神论观念。但是锡克教又认为神不是具体的,而在世上却是无踪无影的,而又无时不在,一切现象都是神的力量的表现,它能赋予人以力量,每个教徒都要竭力保持与神的一致。因此教徒们禁止画神像和偶像崇拜,极力反对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仪式和朝拜圣地。并且认为每个锡克教徒真正信奉的行动就是多做好事,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人与神在行为上保持一致性,死后才能升入天堂。

  锡克教徒特别尊重本教的首领和祖师,称之为古鲁(祖师),历代古鲁共有十人,都属刹帝利种姓。信徒中贾特种姓占多数,他们原来都是旁遮普中部的印度教首陀罗种姓,后来成为锡克教徒中的上等种姓。在公元1699年以前,锡克教实行祖师制。纳那克为第一代师尊,第十代师尊叫哥宾德•辛格,死于1708年。在这十代师尊中,纳那克被称为“真正的祖师”,第五代和第六代师尊对锡克教的发展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五代师尊名叫阿占(公元1581-- 1606),他编纂了锡克教最神圣的经典《阿迪•格兰特》(意为“著作”),此书使用了中世纪印度许多语言和方言,篇幅浩瀚(1400页),使古鲁的学说得以传播久远,成为锡克教唯一的崇拜物。后来,由于他得罪了莫卧儿皇帝,先遭监禁终被杀害。第九代祖师蒂格•巴哈杜尔(1621--1675)在反对封建主和莫卧儿王朝的斗争中也被杀害。

  阿占的儿子,第六代师尊哈尔·哥宾德(1606-1645),发誓要替父报仇,当信徒们向他奉献项链时,他说:“我肯戴的唯一的项链是我宝剑的佩带”,从他开始,一个原来主张和平敦睦的宗教开始变成了一个尚武倔强的半军事性组织,经常与政府军以及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和古鲁的私敌进行战斗,并且规定单身男子婚前集体居住,把全部精力贯注在刀剑武功方面。第十代古鲁戈宾德•辛格(1666-1708) 给教徒举行献身仪式,并要教徒门实行五K和卡尔沙(锡克教军事组织)的成员要经过帕胡尔入教仪式。这五K就是:1.蓄长发,2.穿齐膝短裤,3.戴铁手镯,4.佩长剑,5.头插梳子。因这五个词,每个词都以K字母开头,所以简称五K,其中最主要的是留长发、长须、男教徒都用头巾裹头。教规规定:每个卡尔沙成员,必须终身不剪发,否则就成为叛教者。帕胡尔仪式时,男教徒要使用双刃剑搅拌水洒身,妇女要使用单刃短剑,仪式后,男子就取得“辛格”称号(意为雄狮),女子取得“考尔”称号(意为母狮)。教徒们要承认祖师戈宾德夫妇为父母。锡克教徒从此以后,分成蓄长发派和简易派。

  锡克教创立以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和平发展时期,从纳那克开始传教到哈尔·哥宾德时期。第二阶段是从和平发展走向武装化时期,时间大致从哈尔·哥宾德时期到1715年。第三阶段是锡克教徒建立起锡克国家和锡克军队同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的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锡克教现今已分成若干派别,它们彼此间虽然在主要教义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细节上却不尽相同。当前的主要派别有阿卡利派和难陀利派。就阿卡利派来说,它是19世纪后期,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以后,锡克教徒已经有了新的觉醒,他们积极参加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加入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行列,在此期间,锡克教徒中的知识分子纷纷被吸引到文化与政治活动等方面,他们曾经在旁遮普组织“辛格协会”,成立“卡尔萨学院”,参加“梵社”,组织秘密社团,为争取印度独立而斗争,锡克教的政党阿卡利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

  印度1947年8月15日独立以后,锡克教政党阿卡利党由原来是国大党的合作者,逐渐成为执政的国大党的反对党而出现在印度政治舞台上,影响比较大。因此,锡克教形成了政治军事组织的阿卡利派和纯宗教的难陀利派。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锡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