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一个剧种,从其产生、形成的时间来说,京剧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贺乾隆皇帝80岁寿辰,以安徽著名徽剧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徽班三庆班进京献艺。之后,又有十几个徽班相继进京,其中实力最强的是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合称“四大徽班”。徽班进京后,广泛吸收流行在北京的京腔、秦腔以及其它剧种的长处,南北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徽班进京意味着京剧的发端。道光年间,湖北的汉调进京,与徽调相互吸收、融合。徽、汉两调合流,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京剧中不同角色的分类称为“行当”。现在一般将京剧的行当分为四种,即生、旦、净、丑,每行中又有更细的分工。生行包括:老生(京剧舞台上的中老年男子)、小生(京剧舞台上的青少年男子)、武生(京剧舞台上的武将和英雄豪杰)、红生(京剧舞台上勾红脸的角色)、娃娃生(京剧舞台上的儿童)。旦行包括:青衣(京剧舞台上端庄、娴静的女性形象)、花旦(京剧舞台上妩媚、俏丽的青年女性)、刀马旦和武旦(京剧舞台上武艺超群的古代妇女)、老旦(京剧舞台上的老年妇女)、彩旦(京剧里的滑稽女性人物)。净行即花脸,包括:铜锤花脸(以唱工为主)、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武净(以武打为主)等。丑行包括:文丑、武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