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历史遗存十分丰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3000多年前,镇江就是商代土著居民荆蛮族的聚集之地。西周时是宜候的封地,故名“宜”。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吴国早期政治、经济中心。战国时属楚,名“谷阳”。秦统一中国后,取名为丹徒。汉末,吴主孙权曾在此建都,筑“铁瓮城”,称京城,后又叫京口、南徐、延陵、润洲等名。北宋时建镇江府,取镇守长江之意。中华民国时期是江苏省省会。
镇江自古文人荟萃,代不乏才。李白、骆宾王、孟浩然、刘禹锡、杜牧、苏轼、辛弃疾等都曾在此留下著作和诗篇。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李白的“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杜牧的“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范仲淹的“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沈括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冷士嵋的“槛外晴川甘露寺,窗前秋水玉圌峰”都是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就是由南朝刘勰在镇江所著。北宋科学家沈括在镇江完成了闻名世界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现代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誉《梦溪笔谈》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民间广为流传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甘露寺刘备招亲”、“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也都展开于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