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民风民俗 > 甘肃临潭的万人拔河赛:鼓噪声 可撼岳

甘肃临潭的万人拔河赛:鼓噪声 可撼岳

2010-8-12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兰州晨报   作者: 田辉成
   复制链接 |   

 

壮观的拔河场面

  传统的临潭万人扯绳活动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举行,每晚三局,三晚九局,规模近十万人次。

  那时扯的绳,是各民族群众捐来的麻绳,尚且“鼓噪声可撼岳”。

  绳子指挥人脑

  临潭人说,王廷忠是他们县农民文化宫的主任,王廷忠却否认了。

  王廷忠说,县上并没有设过农民文化宫,所谓农民文化宫其实就是一个群众性的自发组织,是县上委托组织活动的,他也不是什么主任,只是因为太喜欢拔河这项活动,玩了几十年,“这是公益事业,我愿意为大家服务。”老王乐呵呵地说。

  家住城关镇杨家桥的村民刘存寿是王廷忠的“副手”,他说,解放前,拔河活动属青苗会管,现在则归农民文化宫管辖。

  王廷忠原是县水电局的水电工,今年62岁,已经退休了。八九岁时就跟着大人看拔河,十五六岁加入拔河大军,“拔龄”已近50年了。

  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记者见到老王时,他正在指挥他的“手下”——连手、二连们整理拔河用的钢丝绳(当地人习惯叫“扯绳”)。

  刚过下午两点,城外的乡亲们就络绎不绝地涌进来了,距晚上的拔河时间还很早。

  王廷忠说,在临潭,一到元宵节,那是“用绳子指挥人的脑子的”。过去举办扯绳活动时,县文体局要专门发红头文件,现在只需口头向各乡村通知一声就行。活动一般都是三天,从正月十四开始,四面八方的乡亲每天下午就进城了,进城的原因很简单:绳头(也叫“龙头”)摆到了影剧院前的中间线两边,就知道晚上有比赛;绳头没摆好,那就说明晚上“没戏”,不用来了。

  王廷忠说,这是多年来形成的规矩。正月十四上午,他就得叫上一帮年轻人把拔河的绳子从库房里搬出来,那有个名堂,叫“出绳头”,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含有祈求平安、不出问题的愿望。比赛结束后,正月十七要“回绳”,保管起来等下一年再用。

  王廷忠小的时候,县里拔河用的是麻绳,扯动时常出现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行话叫“挣住”),麻绳就容易断,绳一断,既易伤人又难分出胜负,后来换成了直径3厘米的钢丝绳,2005年又换成直径4。2厘米的。2007年举办全国拔河锦标赛时,用的绳直径6厘米,长1808米,重约10。05吨。

  临潭的万人扯绳活动不计人数,不分民族,不设裁判,也不分队,只简单地区分为上片和下片——以县城西街为界线,以北属上片,以南属下片,城区方圆5公里以内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

  刘存寿说,现在交通便利了,10公里以外的人也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赶来参赛,但大家都恪守“西街”规则,即便是一家人分两地住,饭可以一起吃,但扯绳时不认“亲情”,上下片各归其位,绝不含糊。

  王廷忠笑着说,这是娃们在娘肚子里就知道的规矩,没有人不知道的,也从没人坏过规矩。外来人则不受限制,愿参加哪一方都行,当地人都看得出来,也没人见怪。

  刘存寿的儿子和侄子也来参加扯绳,一个18岁,一个15岁,“从七八岁起就参加,全在尾巴上坠着。”刘存寿说。

  农民文化宫的“工作人员”雷鸣说,万人扯绳活动最大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临潭  万人扯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