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临潭万人扯绳
拔河是一项古老的游戏和运动,在全世界广泛流行。但是大拔河却不常见。所谓“大拔河”,是指拔河人数以万计数,拔河绳以吨计量,而且在主绳中分出许多小绳索。据称,大拔河活动起源于楚国,在唐代之后日渐式微。
几年前,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个小县城—— 临潭举行了“万人拔河”赛,引起多方关注。临潭的万人拔河起源于古洮州传统的扯绳活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扯绳活动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举行,每晚三局。“以大麻绳挽作二股,两钩齐挽。少壮牵绳首,老幼妇者牵绳尾,极力扯之,老弱旁观加油鼓劲,噪声可撼岳,为上古施钩之遗俗”。2001 年,临潭举行大拔河比赛用的绳长1808米、重8吨,龙头粗16.5厘米、龙尾粗6厘米,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
源远流长的大拔河
据《墨子·鲁问》记载,楚国与越国之间进行水上舟战,楚国聘请来楚地游历的鲁班为其设计一种名为“钩强”的器具,在舟战占优势的情况下可以用它勾住敌舟,不让其逃脱,在失利时可以用它抵住敌舟,不让其接近。开战时,一只只大铁钩勾往越国战船,每个铁钩后都有数十上百的楚军士卒,拼命拖住连结铁钩的粗绳索,使越船无法行动,最终楚军大获全胜。这种配合水战的军事技能,后演变为荆襄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操作用具改为篾缆,篾缆长短视参加人数多少而定,有时长度竟“绵亘数里”。竞赛时人们击鼓助威、齐声呐喊,用激越的鼓点带动双方角力的节奏,其场面之恢宏、气氛之热烈,不难想见。
作为竞技游戏,楚国的“施钩之戏”是在“正月望日”举行,各项史料说明,“施钩之戏”起源于楚地的襄阳和南郡江陵一带,尔后“传于他郡”。
施钩之戏在隋唐五代不仅是竞技游戏,还有祈求年丰和炫耀国力之意。当时人们认为这项活动能促成农业丰收,不仅可以祈求国泰民安,也可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因此在民间十分盛行。从拔河的时间段来看,一般在春季进行,直接的目的是祈雨——这种人多势众、气势磅礴的活动,是在显示人力回天的巨大力量。
从“施钩”定名为“拔河”一般多认为始见于唐代。当时,由于统治者的喜爱与提倡,“施钩”由荆楚地区的地方性习俗迅速发展为全民性竞技项目,其参加人数之多,竞争气氛之浓烈,都是后来各代望尘莫及的。此时的用具已由长达四五十丈的大麻绳取代了篾缆,麻绳两头分别系几百条小绳索,竞赛时,两拨人各自拉住小绳在胸前挽成圈,便于发力。竞赛规则是在长绳正中“立大旗为界”,最终“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
2006年,万人扯绳赛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该县举办的万人扯绳比赛参加人数达15万人之多,场面空前热闹。不过,现在的临潭大拔河活动缺少了一个关键的环节——主绳外没有了小绳索,除了参与人数众多,已经和普通拔河项目没有区别了。然而,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日本,大拔河活动却保存较好。每年的正月十五,众人扯绳活动场面火爆,吸引了很多人前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