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百年古镇传奇多 周村古商城的人文历史

百年古镇传奇多 周村古商城的人文历史

2010-8-9 11:17:43   网友评论来源:周村古商城网  
   复制链接 |   

  今日无税碑的传说

  李化熙,字五弦,号白云道人。出生于官宦世家,明末曾先后职湖州司理、河间府推官、天津兵备道、四川巡抚,清军入关时接任陕西巡抚,时值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城下,崇祯帝急传檄派他任榆林三边总督,率十万大军救驾。大军开进途中,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无奈下李化熙部队退守家乡周村城,励精图治,以待时局之变。使得周村城方圆百里不受战乱祸及,一时间四方富豪、商贾、百姓纷纷迁居来此。

  后来,李化熙顺应时势,初任清朝工部左侍郎,兵部侍郎加都察院右都御吏,因政绩卓越,晋刑部尚书、光禄大夫、太子太保。顺治年间,借老母年事已高,辞官回乡待奉老母;临行时,辞别皇上。顺治皇帝问他有什么要求时,李化熙言家乡赋税沉重,请求皇上下旨优惠一下。顺治皇帝沉思片刻说:“国家赋税不可免,念爱卿有功与朝廷,朕赐爱卿一道手谕,免除爱卿家乡一日税款,以示皇恩。”

  李化熙遂领旨回乡,寻思免一日税何用,就把圣旨埋于祠堂下,不料,当晚埋圣旨处红光四射、大放异彩、十里可见,而且光华中似隐有巨龙浮动。次日李化熙只好取出圣旨供在家中,可是那夜光景却令李化熙百思不解。

  恰一日听见门口吵闹,李化熙叫来管家责问:“为何门口如此喧哗,成何体统!”管家忙说:“是一老道姑天天来化缘,每次都来说只今日来化缘,明日不来,可不知何故第二日又来化缘。因看她年纪大施舍了几日,今天叫门房请她到别处化缘,她不听却要见大人,被门房拦住故此喧哗,不想惊动了大人。”李化熙正为圣旨烦恼忽听到“今日”二字,心中一动,忙叫管家把老道姑请进来,过了一会管家回来说“那老道姑闻听大人要见她,却不进门,只留下一破布包裹说送与大人,回头一转身就不见了。”

  李化熙觉的蹊跷,忙命人打开包裹,只见包裹里是一块无暇碧玉上面满是云霞纹饰,正面刻有“元君”二字。李化熙寻思一下顿然醒悟,“碧”“霞”“元君”合起来不是“碧霞元君”吗?这是碧霞元君来点化自己。

  于是他赶紧让地方官把皇帝圣旨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大街北首。这样不论哪天人们去看,都是“今日无税”,周村城由交税的“官集”变为不交税“义集”。同时李化熙组织“巡勇护街”兵丁打击扰乱市场的地痞无赖、土豪恶霸。各地客商闻风而来,周村城一时“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

  五音戏的由来

  周村是著名地方戏——五音戏的发源地。演艺广场位于古商城中心部位,东侧是戏楼,全部为传统的卯榫结构,底台的花岗岩石板上精雕细刻着二十一出传统剧目,如《梁祝》、《龙凤呈祥》等,是游客休憩、欣赏周村地方娱乐文化的理想之地。

  说到五音戏,知者甚多,要说她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她的前身如何,恐怕知者甚少。五音戏,原名“周姑子戏”。据说大约一百年前。在章丘、长山(当时的县名)交界处,有一座庙,庙内有一个尼姑,姓周,人们不知其名,只知叫周姑子。此人善唱小曲小调,经常口哼小曲四处化缘,周村是她常到之处(此时周村已是鲁中商业重镇,属长山县)。

  时值清末,朝廷腐败,丧权辱国,民不聊生,乞讨者甚多。有一对年轻要饭的,两口子特别喜欢周姑子的小曲调。每天要饭归来,晚上就在周姑子的庙门下住宿,偷听她唱小曲。此时,周姑子回到庙中就爱唱“尼姑思凡”。时间长了,就学会了很多。从此,再上门要饭,就经常唱段小曲给人家听听,以讨得主人欢喜,多打发一点干粮。后来,别的要饭的见他二人唱小曲要饭要得特别多,也跟着到庙门下住宿,学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要饭的便学会了唱周姑子小曲。

  周姑子的小曲小调广泛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爱听这个调调了,乞讨者们有了更多的生存机遇了。于是,要饭的自动组织起来,打场子、赶庙会、唱堂会、庆宴会、忙红白公事。由原来得干口清唱,到加上锣鼓动静,这就形成了周姑子戏的雏形。

  章丘有个叫李德兴的艺人,原来是唱章丘梆子的。因为该戏占人多,往往是挣不出吃来。后来,听说一帮要饭的串庄赶会,唱周姑子小曲,唱得很红火,占人不多,挣钱不少。就领着几个人跟踪他们,一边看,一边听,把这帮要饭的“玩意儿”学到手,重打锣鼓另开戏,大见成效。由于该曲调易唱易学,内容大都是反映百姓乡里的民间凡事,因而深受农村大众欢迎。特别是戏中文中的男婚女爱、打情骂俏,是非恩怨、家长里短,逢场做戏、捧场逗眼,乡土气息、通俗易懂,倍受农村妇女青眯,称为“栓老婆撅子”。

  李德兴的儿子唱周姑子戏唱红了!人们送给他一个艺名叫“根柱子”当时。当地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摸摸根柱子大辫子,三天不用想汉子(清朝男人都留辫子)”。“听见根柱子锣鼓响,烀饼子糊到门框上(指妇女慌着曲看戏,忙中出错)”。

  周姑子唱腔流传开了,影响很大,当地一些戏班纷纷移植、改唱。据周村老艺人张金霞回忆,他的师父原来也是唱梆子和大秧歌的,早在“根柱子”之前就已偷学了周姑子唱腔。五音泰斗“鲜樱桃”(邓洪山)的父亲,原来也是唱章丘梆子的。后来,领着邓洪山、王化奎、王化元等人都改唱“周姑子戏”了。周村是周姑子的演出地、发祥地。以“鲜樱桃”为代表的“周姑子戏”班,在周村唱响了,唱红了。全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来周村演出时,看了“鲜樱桃”的表演,大加赞扬。据说还向他学了一招(水袖功)。后又赞助戏箱,扶持他到上海灌唱片,“周姑戏”正式改名为“五音戏”。

  票号的产生

  话说过去几个穷商人合伙卖柴草,可挣的钱不够回家过年。大年三十那天夜里,他们只煮了一锅稀粥,还没来得及喝,听到有人敲门,打开一看,是一个赶骆驼的老人,老人要求借宿。三个商人本没有条件接待过客的,但面对大雪分飞、天寒地冻的时节,想到老人无处可去的困境,便腾出地方来,让老人过夜。饥寒中的老人见砚台上有稀粥,便索要一碗,喝完之后,还不足填腹,便再度索取,直到喝完了那一锅,然后睡去。

  三个商人饿着肚子过了大年三十。第二天清晨,老人不见了,骆驼也不见了,可驼着的袋子却留了下来,打开一看,里面尽是银驼子。三个商人傻了眼,便去追那老人,可雪地茫茫,哪里找得到?怎么办?三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用这些钱创办票号,并以“银主”之名为老人立股。后来票号发了,三个商人都成了有钱人,但赶骆驼的老人却再没有找到。所以每个票号都供奉‘银主’,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财神。

  蒲松龄晒肚皮

  传说蒲松龄有一年赶考回来,路过王村西铺(隶属周村),看到一大户人家门前摊满了各种书籍,仆人正在忙着翻晒。

  原来这是赫赫有名的毕府。毕家藏书甚多,为防虫蛀,每年都要定期拿出来晾晒。蒲松龄嗜书如命,见了这么多好书,很想借机阅览一番。可自己一介书生,与人家素不相识,情急之下,他忽然灵机一动,便放下行囊,解开衣襟,袒胸露腹,躺在地上。

  毕家仆人见状大为奇怪,心想此人莫不是有病?便小心翼翼地上前来问道:“先生你在干什么?”蒲松龄不紧不慢地反问:“你在干什么?”仆人回答:“我正替我家主人晒书呀!”蒲松龄说“我也正在晒书!”,仆人听罢更为不解:“你也在晒书?可你分明是在晒肚皮,哪里有书呀!”蒲松龄回答:“你家的书是摊在地上晒,可是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仆人一听,觉得此人肯定非同常人,便赶忙回去报告主人。毕际有一听,大为纳罕,便亲自出来探个究竟,他随仆人来到蒲松龄面前,仆人介绍说:“这是我家毕大老爷!”蒲松龄一听,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毕际有,便赶忙从地上爬起来,回礼答道:“在下蒲松龄见过毕大人。”毕际有一听是蒲松龄,对其才学也早有耳闻,便邀他入府一叙。

  谁知俩人这一叙,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便力邀蒲松龄在毕府设帐授徒。感于毕际有的诚恳,加之蒲松龄本对毕府的藏书渴慕已久,便痛快地答应下来,结果一呆就是三十三年。这三十几年里,他边教边阅览边写作,终于写出了闻名中外的《聊斋志异》。

  (注:蒲松龄书馆坐落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西南昆仑路旁、王村镇西铺村西铺大街。原系明末户都尚书毕自严故居的一部分,是蒲松龄先生生前执教和写作的地方)

  金狮子玉栏杆

  李化玺做了刑部尚书,地位显赫,引起官场中一些人的嫉妒,有的密告他侵吞军饷、公款,造了金銮宝殿,盗了玉玺金印,图谋造反称帝;有的密告他造了个小石桥却谎称造了扬州桥大石桥,犯了欺君之罪。起初皇帝不信,后来密告奏折一多,皇帝就犯掂量、猜度了。为了弄清真相,朝廷派了个干练老臣做钦差,到长山、周村暗暗查访此事。

  却说李化玺混迹官场多年,深谙官场明争暗斗,仕途变幻无常,早就笃信道教,法号长白山道人,他敬奉道祖上仙,勤于诵经作法,以修身性,祈求消灾免祸。他得知钦差要暗察私访之事,心里不踏实,就派心腹干员秘密回长山与县官商量应变对策。等私访钦差来到周村,众百姓已经知道大臣要来巡查扬州桥,街头巷尾、商店作坊到处是人们谈论扬州桥,谈论等着看钦差。钦差见此,自觉暗察私访已难进行,就到长山县衙公开了身份,说路上劳顿,身体不适,休息三天,再做计议,务必暂勿声张。县官不迭声地连连说:“照办!照办!”县官一日三餐好生招待,请安问好,陪着说话,不必细说。

  第三天傍晚,县官陪着钦差饮酒,听艺人唱小曲、说评书,说唱扬州桥,意欲乘机计议看扬州桥事宜。正在高兴处,忽听衙外人声喧嚣,远远似有仙乐隐约传来,接着就听到锣鼓喧天,炮声轰鸣,钦差好生惊奇,县官忙吩咐艺人退下去领赏。然后离席询问,正遇一名差役来禀报:请大人快去观赏扬州桥景,……如此这般述说一遍,县官好不惊喜,快步回席,笑着说:“恭请大人再满饮两杯,晚生陪同大人前往观赏扬州桥夜景。”钦差早觉蹊跷,饮过两杯,随即吩咐:备轿前往。

  小轿来到周村北门,被四乡熙熙攘攘赶来的人群所阻,县官请钦差允许,令护卫差役喝道,去文昌阁。来到阁前下轿,县官搀扶着钦差老大人上高高的文昌阁戏楼,请大人上座,敞开南窗观景。但见弯弯曲曲的淦河两岸,下园广场上人山人海,灯火点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县官指点钦差遥望原扬州桥去处,灯火辉煌,影影绰绰矗立着一座高大宏伟的新桥,南北桥头雄踞四只大金狮,头顶闪闪银光的彩球,两侧汉白玉栏杆上披绸挂彩,十二对大红宫灯烛光摇曳,桥上淡淡的云雾飘浮缭绕,似有车马行人来往不断,天空隐隐有仙乐时高时低时急时缓传送过来。观赏间钦差不断地赞叹:“神哉!”“奇哉!”待到近黎明时分,仙乐停止,从天空纷纷扬扬飘撒下许许多多似纸片的东西。天色大亮,大桥忽然不见了,不一会,差役将几页黄纸、黄绫呈现给钦差、县官,禀报说是天上飘落下来的。黄纸黄绫上写着:“原扬州桥是我徒长白山道人捐资建造,法力无比,可保尔一方永消水灾之苦。晚上所现大桥是本仙据我徒建桥原意幻化,以饱尔等官民眼福。以后,六十年复现一次,供万民观瞻,以弘扬我教神感。”钦差回县衙休息一日,又游览了周村市井,便回京奏报复命去了。打这,扬州桥“金狮子、玉栏杆,六十年现一现”的传说,在京师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到处传开了。

【分页导航】
   [编辑:刘芳]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周村  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