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香港标志性建筑 中银大厦的风水故事

香港标志性建筑 中银大厦的风水故事

2010-8-7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风景网  
   复制链接 |   

 

  精心构思的建筑

  在香港这块不大的土地上,高楼鳞次栉比,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摩天大楼,要在这片水泥森林中引人注目,就需要大厦出奇的高。贝聿铭对高楼大厦并不热衷,尤其是在他刚完成北京香山饭店后。他承认,这是一个180度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层建筑中,大楼重量随楼层的增加而增加,楼越高,柱越粗。而香港经常经受台风侵袭,用于支撑建筑物重量的横向拉结条的标准是其他地方的两倍。“如果换一位不像贝聿铭那样敢于大胆创新的建筑师,在面临这种额外的负担和预算资金不充足的情况时,也许就满足于建造一幢标准的50层盒式楼。”《贝聿铭传》的作者迈克尔·坎内尔这样认为。

  但因为大厦所具有的特殊含义,贝聿铭尝试了一切建筑的可能。

  在闭门长思后,“贝聿铭请儿子山地把一根方形木杆沿纵向切开,做成四个三角扇面柱,再将顶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带把柱绑在一起。当贝聿铭滑动这些柱子,让它们互相分离时,在向上达到柱子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一座体积逐渐缩小、带有壁阶的塔状物出现了;在达到一半高度和四分之三高度时又分别出现了第二和第三座塔状物。剩下的那根柱子继续向上升,形成金字塔般的顶点。”迈克尔·坎内尔对中银大厦构想的形成做这样的描述。

  在工程设计上,贝聿铭也做了大胆尝试。建筑的最高脊柱将整个建筑的重量分到四个角上,脊柱每到一个交会处就将重量分散到四周的分柱上,通过把重力引向外部,本来要用来重复横向加固的钢材现在可以纵向运用了,整个结构可以不使用任何内部支撑物。贝聿铭说,因为用三角形的关系,在钢条方面的重量差不多省了一半,省了不少钱。

  为了强调在结构上可行在美学上同样可行,贝聿铭把每隔13层楼对塔楼进行加固的斜构件和横向桁架用红笔圈出。贝聿铭说:“如果我们不把结构表现出来,这幢楼就不会显得舒适。”

  中银大厦从1985年开始破土动工,以每4天盖1层楼的速度生长,1989年落成,1990年5月17日正式启用。这座当时香港最高的大厦,全座由最简单的线条所组成,大厦最底的十多层是近乎正方形的,之后,往上向外的一面,向上斜斜延伸,另两边则向中央收窄,与向上斜伸的一面会合;再十多层高后,原来向内收窄的两翼,均向上斜斜收窄,因而使最上的十多层回复一个较小的正方形的建筑形式。而后再上就是几层高的双柱形的装饰、通讯、避雷多重作用的长杆形建筑。

  它的外表线条简单明了,平滑的浅墨色及略呈银白色反光玻璃墙幕,配以银白色平滑宽阔金属片,镶嵌建筑物四边角位,各个面的中间并打上一个斜斜的银白色大十字,其反传统、反华丽、反繁琐,最具现代感,成为了香港的新标志。

  1988年8月8日,中银大厦举行了一个封顶典礼。这是精心挑选的日子,甚至被香港人认为是20世纪最吉利的日子,显示了这座大厦的设计者、施工者以及它的主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尊重。因为“8”,如今华人都已知晓,在粤语中与发财的“发”同音。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中银大厦  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