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出行导游 >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岳麓山景点推荐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岳麓山景点推荐

2010-6-3 15:47:22   网友评论来源:畅华旅行网  
   复制链接 |   

  六朝松 

  麓山寺自古居于岳麓山半腰。寺庙山门上有“古麓山寺”的横额,两旁为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揭示出此寺久远的历史和在湖南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寺门外古枫参天,浓荫笼盖,内园圃中百花争艳。观音阁为砖木结构,厅堂神龛中置观音像。堂右有一口白鹤古井,因相传时有白鹤飞止其上而得名

  堂前有两株罗汉松,枝干拳曲,针叶繁茂。左边一株相传为六朝所植,称“六朝松”,树龄在1700年以上,是岳麓山植物界的元老,弥足珍贵;右边一株在清代被巨风拔去并由清人补植。

  两棵古松并峙于阁前,游人从树下经过,如人关隘,故称“松关”。这葱郁古树,引发着人们无限幽思,也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麓山寺的悠久历史。 

  麓山寺 

  在岳麓山半腰,系晋初古寺,是佛教人湘最早的一所大寺。明神宗时 更名为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古麓山专。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 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殿字宏大。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于 1944年被炸毁,仅存山门和观音阁,现已修整一新.山门上有“古麓出寺” 的横额,两旁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对联,门外古枫参天,浓 荫覆盖,门内园圃百花争艳。

  观音阁为砖木结构,1955年曾加以修葺,1980 年再次修整恢复原貌,并在厅堂神龛中置观音像。阎内常举办小型书画展览。

  云麓宫

  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峰顶。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

  嘉靖年间(1522~1566),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后圮。隆庆年间(1567~1572),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其建筑均石柱铁瓦,古朴典雅,并在宫后增建望湘亭,供人凭栏远眺。

  云麓宫

  明末及清咸丰初,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清同治二年(1863),按原格局再加以修葺,并在殿前后左右建五岳殿、天妃殿,又增建宫门。进士吴獬游此时为宫门题写“对云绝顶犹为麓,救道安人即是宫”一联,联内隐“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作。

  抗日战争期间,云麓宫殿堂、神像、碑刻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道人邬云开、吴明海等筹款修复。于望湘亭中增置纯阳真人(吕洞宾)浮雕石像,并刻真人所著《百字铭》。亭壁挂清人黄道让“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木刻楹联。

  文革期间,云麓宫遭到严重破坏。现存道宫房屋600平方米,部分建筑由长沙市宗教部门管理。长沙市道教协会设此。云麓宫地处岳麓山巅,四周古木参天,景色宜人,是游人品茶、谈联、观景、歇憩之地。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它历经千载,瀚墨流香,弦歌不绝,办学不已,故有“千年学府”的美称。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它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明文公布,岳麓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岳麓书院于1903年更制易名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又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改名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所以古岳麓书院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古书院的一个整体文物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它一直是湖南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湖南大学组织修复与常年的维护和管理。 

  古书院的出书藏书功能依然保留。书院拥有一支素养较好的作者队伍,他们著书立说,已有不少著作先后出版。座落在书院内的湖南大学出版社,既为有关书院的出书功能和传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御书楼修复后,其藏书建设日益加强。

  古岳麓书院还有祭祀的功能,古人先后修建了文庙及一批专祠。建文庙(即圣庙)以祭祀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始祖孔子及其知名弟子;建濂溪祠以祭祀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建四箴亭以祭祀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之大成朱熹,及教育家、理学的杰出代表 张;建六君子堂以表彰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等六人在先后建设书院中的历史功绩;建船山祠以祭祀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又称船山先生)。古人到圣庙专祠进行供祀活动,也是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励士贤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毕竟受到封建社会的粉饰,所以,民主革命开始之后,这种祭祀活动在书院逐渐消失。尽管这种祭祀形式不可取,但对圣贤先哲的纪念仍有一定意 义,对他们的哲学观点、思想道德观念中的合理部分还应继承和弘扬。古人留下的圣庙专祠,现修葺一新,供后人景仰,亦有助于人们了解和弘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 

  舍利塔 

  在爱晚亭后右方不远的密林中。过了枫林桥,便能见到一座形似僧帽的古塔,塔基正方形,边长约2米,塔高12米,四角和正面共有五幅浮雕,正面是佛象。—塔旁竖一石碑,正面刻有“隋舍利塔"背石刻有"共建菩提",外设石栏保护。

  宋沙门觉范撰《院感应佛舍利塔记》:隋文帝杨坚于梁武帝大周七年六月出生于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大兴寺中,婴儿时曾暴虐,有尼名“智仙’者,从外至,对杨坚之父杨忠说,此儿大有福分,为天佛所佑,不可令居家中,当代为养育,于是杨忠辟馆延居,杨坚30岁时,才让他回家,女尼以舍利子数百颗授之,曰:“以此福苍生”。

  杨坚称帝后于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诏令全国五十二州,在名山福地绘塔,分藏舍利子,塔下绘尼之像以纪之。据说岳麓山这座塔就是其中之一。 

  禹王碑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巅的苍紫色石壁上,面东而立。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大禹继父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人’的美谈,倍受历代人民尊重,流传至今。

  岳麓禹碑高1.7米,宽1.4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计77字,末行空四字。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很难辨认,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们伪造的。

  但远在1200多年前,即为韩愈所闻及,还亲登南岳岣嵝峰寻访禹碑,并留有诗记。即使是唐宋时的膺品,作为纪念大禹治水之丰碑,也是十分珍贵的。全国有十风处镌立禹碑,据说皆由岳麓禹碑模本复刻。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 

  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荣湾镇刘家台子(现为新民小区)。新民学会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在五四时期组织的革命团体。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罗章龙等13人在蔡和森家里开成立大会。当时,学会的宗旨是“砥砺品行,革新学术,改良人心风俗”。

  五四运动期间,学会经常组织会员讨论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方法,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在思想上、干部培养上作了重要准备。

  中共一大召开之前,学会停止了活动。旧址原为蔡和森1917~1920年在长沙的寓所,已毁于战火。1986年按原貌复建,占地约5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木结构,青瓦平房,面阔3间,进深1间,有堂屋、正房、厢房、杂屋等。房外环以竹编院墙,左有菜地,前有朝门、水塘。朝门悬挂“NC12C痴寄庐”匾额。整个旧址按原貌布置陈列,有蔡和森等的住房和成立会会议房间,其偏东向另辟辅助陈列展览,全面介绍了新民学会存在三年的活动史迹。

  赫曦台

  1167年(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张,讲学岳麓、城南书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在《云谷山记》文中说:“余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张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后废。 1528年(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复建”赫曦亭“于原址,又废。1790年(清乾隆五十年),山长罗典在书院大门前坪建一台,曰前亭,又名前台。 1821年(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发现赫曦台原碑刻,为存朱子故迹,改前亭名赫曦台。1868年(同冶七年),巡抚刘昆重修时,台前更置石柱一对,坪铺麻石,增建围墙。

  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

  台上左右壁上分别有”福“、”寿“‘二字,各高1.3米,据传1807年(嘉庆十二年)罗典重赴鹿鸣宴时,有一道士模样之人来院,言善书能诗,士大见为道士,未予正式接见。不料道人拾一扫帚,蘸黄泥水在右墙一笔挥成一个”寿“字,不辞而去。字体如龙蛇盘绕,遒劲有力,传为”仙迹“。后力求两壁对称,罗典在左壁补书了一个”福“字。 

  现台中置双面屏风一块,一面绘有修复后之岳席书院平面图,另一面录朱熹、张、王守仁、毛泽东之题诗。 

【分页导航】
   [编辑:刘芳]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岳麓山  景区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