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墓 黄兴墓
位于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座西朝东,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城。脚下湘江环绕,似依依罗带滔滔北去,桔子洲绿草如茵,像长蛇蜿蜒江心。地势开阔,“极目楚天舒”,衬出了先烈生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壮烈气势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豪情。
墓由花崗石建成,底座双层方形,十分高大。底座上矗立着11米高的四棱形整块花崗石墓碑,形状如长剑直指云天。《黄公克强之墓》的碑文镌刻在墓碑东向镶嵌的紫铜板上。墓的四周有石柱和铁栏围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非常庄严肃穆。
黄兴(1874---1916),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又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市黄兴镇)人。华兴会创始人之一。1907年起,先后参与指挥了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和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和赵声领导广州起义(黄花崗之役),亲率敢死队猛攻两广督署,威名显赫。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与清军作战。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任讨袁军总司令,通电督师讨袁,事败去日本。1916年10月31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终年42岁。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此。
黄兴为推翻帝制、缔造共和,历尽艰险,戎马半生。实为民国之开国元勋,功垂千古。章太炎(炳麟)先生悼黄兴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蔡锷墓
位于黄兴墓下,白鹤泉旁,周围松柏环抱,十分清幽肃静。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未满13岁即已考取秀才,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兵,失败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4年归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1911年(宣统三年)擢云南三十七协协统。武昌首义爆发,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响应,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调至北京,暗加监视。1915年11月潜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与袁军激战于四川沪州(今沪县)、纳溪,迫使袁世凱在一片倒袁声中退出了历史舞台。袁世凱死后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因喉疾赴日本就医,于1916年11月8日不幸去世,终年34岁。1917年4月国葬于此。
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挽联,悼蔡将军: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将军比作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足见将军功绩,可标青史。
陈天华、姚宏业合墓
岳麓山上有几座合墓,陈天华、姚宏业墓就是其中之一。墓建在麓山寺的左后方,分冢共茔,各以花崗石砌成石棺,并列于坟茔之内,外以石砌围护。因碑上有“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字样,想来碑石应为葬后而立。墓前另有民国辛酉年(1921年)曾继悟等人为颂扬烈士伟业而刊刻的碑文。
陈天华(1875--1905)湖南新化人是辛亥革命前著名的革命宣传家,著有《猛回头》和《警世钟》两本通俗小册子鼓吹革命。姚宏业(1883--1906)湖南益阳人。二烈士均因忧愤国事,感伤时弊而先后在1905年12月8日和1906年清明日,一于日本蹈海自尽,一于黄埔江投江而殁。陈烈士死时年仅30岁,姚烈士更年轻,“仅二十有四”。
五轮塔
当年,两烈士分别蹈海、投江的书生意气,震聋发聩,引起了国人的强烈反响。1906年5月23日,二烈士遗骸运抵长沙,民众不顾当局阻挠,于29日(阴历闰四月初七日)公葬二烈士于岳麓山“以彰义烈”。是日,长沙全城学生出动,送葬队伍几万人,长达10余里。“送葬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清朝官绅咸为属目,以为民气伸张至此,其祸至足以沦宗社”。
五轮塔
又名纪念塔,曾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为恢复其原貌,日前经过专家们的精心设计和修复,五轮塔已游客们全面开放。
五轮塔位于岳麓山爱晚亭一侧的山腰上,是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于1924年修建的,但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
这座五轮塔有十一米多高,完全是按照原貌进行的修复的,很多地方还保留下了以前的痕迹。更具保留价值的是,这座塔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座五轮塔。
将士公墓
位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上方。抗日战争期间三次长沙会战,由三湘子弟组成的陆军第73 军于长沙外围抗击日军。该军所属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及将士,第77师、193师、50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众多官兵壮烈殉国。
1946年春,最后一任军长韩俊指令专人督修公墓于此。公墓由忠义观、陵墓、墓碑、石阶、墓庐等部分组成,均以花岗石铺砌。从山坡下到墓区约百余米台阶石级。
墓呈正方形,二级基座,墓座居中,墓碑方柱平顶,立于其上,正面向东,中刻楷书:“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另一面碑词“精神不死”为蒋介石所书。碑阴及两侧分别刊“凛冽万古”,“碧血丹心光耀天地”,“名山忠骨万古长存”。
墓后为存放阵亡将士骨灰处。门洞三个,中门上额题名“忠义现”,两侧对联: 忠昭大麓;义塞苍冥。
左侧门题名“义履”,右侧门题名“仁蹈”。忠义观由阵亡将士骨灰按部队番号分别安放。墓后山上多层排列着73军所属官兵之坟。由于公墓年久失修,破损严重。2001年经长沙市政协委员提案,市政府拨款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