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之武当山历史文化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之武当山历史文化

2010-6-1 11:52:11   网友评论来源:武当特区网  
   复制链接 |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武当道教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禳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 要流派,它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

  武当道教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禳  ,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道教派别。

  真武,即元武,“元”通“玄”,故又名玄武。宋真宗赵恒因避所尊圣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尊为“佑圣帝君”,沿袭至今。据《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玄武是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于远古黄帝时,降为净乐国太子,后经其师紫元君超度,到武当山修炼42年,功成道满,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为“玄天上帝”等,镇守北方,因此,武当山被道教尊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炼圣地。

  武当山在春秋至汉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活动场所,许多达官贵人到此修炼。诸如:周大夫尹喜,汉武帝的将军戴孟,著名方士、炼丹家马明生、阴长生曾隐此山修炼。东汉末期道教诞生后,武当山逐步成为中原道教活动中心。

  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辟谷修道。同时,出现了有关真武的经书。晋朝的谢允、徐子平,南北朝的刘虬等均弃官入山修炼。《誓愿文》记,被佛教尊为“天台宗三祖”之一慧思,六朝时入武当山访道。《神仙鉴》记,蜀汉军师诸葛亮曾到武当山学道。房中甫撰的《扬帆美洲三千年》记:在美洲秘鲁的山洞内发现一尊手提铜牌的五世纪造的裸体女神像,铜牌上铸着“武当山”三个汉字。可见,在南北朝时,武当山已流传海外了。

  隋唐时期,武当道场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进了武当道教的发展。李唐自称为老子的后裔,认为老子是李唐的祖宗,便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为三教(儒、释、道)之首。而使武当道教受到皇室重视的还是姚简。唐贞观年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皇帝下诏于天下名山大川,俱未感应。武当节度使姚简奉旨在武当山祷雨而应,敕建五龙祠,这是皇帝在武当山敕建的第一座祠庙。此时,许多著名高道隐居武当山修道,如:姚简、孙思邈、陶幼安、吕洞宾等。唐末,武当山已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宋元时,由于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促使武当道教的形成和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宋真宗赵恒于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号为“真武灵应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将五龙祠升为观。宋仁宗赵祯推崇真武为“社稷家神”,并建真武庙塑像崇祀。徽宗、宁宗、理宗等都为真武封号,虔诚祭祀。著名道士邓若拙、房长须、谢天地、孙寂然等入山修道,宣传道径,使武当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朝时,道教深受元朝统治者的恩宠,武当山成为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武当道教得到充分发展。在民间,朝山进香信士很多,香火很旺。“三月三真武圣诞节士女会者数万,金帛之施,云委川赴”。著名道士汪真常、叶云莱、张守清等迅速发展教团组织,武当道教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武当山成为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

  明代,武当山一直被历代皇帝作为“皇室家庙”来扶持,并把武当真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崇祀,武当山的地位升华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呈现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为后裔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础。把武当道教推向全盛的皇帝则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就藩北京,镇守北方。朱元璋去世后,其长孙朱允炆继位。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兴“靖难之师”,一举夺取他侄儿朱允炆的政权。为巩固政权,朱棣自称真武保佑他和他父亲取得天下,他为报神恩,于永乐十年(1412)遣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

  沐昕、礼部尚书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琎在元代旧址上建成9宫9观等33处庙宇。继成祖后,明朝历代皇帝、皇亲贵族、地方官吏、四方信士又在这里兴建和扩建庙宇。明世宗朱厚熜又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臣率湖广军民在武当山进行大规模重建和扩建,使武当道教宫观空前宏大。明朝皇帝为直接统治武当道场,自成祖始,历代都遣内臣(太监)和藩臣提督武当山的一切事务,直接对皇室负责。成祖从全国钦选400名道行高著的道士到武当山办道,又从中钦选23名德高望重的道士授为正六品提点,具体管理各大宫观。同时,把武当山数百里山场赏赐道教,调555名(户)犯人到此耕种,供赡道士。永乐至隆庆年间(1403——1572)曾遣22名内臣、48名藩臣住山提督,钦授予提191名,分管各宫观。到嘉靖(1522——1566)时,全山各大宫观有道士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全山有道官、道众、军队、工匠等一万余人。朝武当者人流不绝。明代张开东在《大岳赋》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声号山裂。”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

  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不重视道教,因此,武当道教日趋衰落。但在民间,各地信士到武当山的进香活动仍旧十分兴盛。民国时,国民党地方政府曾准备开发武当山,但由于国家动乱,资金不足,武当山更加衰败。到解放前,到处是破庙残基,狼藉一片。教团组织日衰,宗教活动几乎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常和政府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武当道教发生了很大变化。道众们恢复了政党的宗教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武当道教协会组织,制定了《武当山道教协会章程》和各宫观管理制度,国务院把紫霄宫、太和宫收归武当山道协管理,并作为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1997年,湖北省政府将五龙宫、清微宫、琼台中观移交武当山道协管理。道教活动井然有序。武当道人在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武当山道协负责人先后被选为丹江口市、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武当山道协成立以来,投资上千万元,对太和宫、紫霄大殿、御碑亭、禹迹池、琼台中观等古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使之焕然一新。加强道教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1992年9月,成功举办了“中国武当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道教学术研究机构的中外专家出席了会议;与相关学术研究机构联合出版了《武当道教史略》、《仙山武当》、《名胜精典——武当》、《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武当山神韵》(VCD)等书籍和光碟,大大促进了武当道教对外影响。同时,武当山道协不断与意大利、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道教组织进行道教文化交流和武当武术交流,扩大武当道教在海内外的影响,使武当道教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分页导航】
   [编辑:刘芳]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武当山景区  武当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