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
古老的秦淮河玉带般蜿蜒舒展,站立桥头,眼前宛然是历史在悠悠流过;点缀两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静如处子,似在幽然倾诉;钟山、栖霞山迤逦悠长,“神龙”般延续着千年的守卫;金陵古城默然而立,城内的沧桑繁华刻写着它的年轮。
南京文化古迹遍布,从中可以探寻历史的源头:中山陵依山而建,结构严整,观之而生一股浩然之气;夫子庙建筑群古色古香,漫步其间,让你体味明清时代的市井繁荣;中华门气势宏伟,设计巧妙,置身城内,壁垒森然,耳边似有战马嘶鸣;此外还有灵谷寺、石象路、三国东吴所筑石头城遗址、明代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以及革命纪念地雨花台等,引人遐思无限。古老悠久的文化遗产,现代文明的经济都市,与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南京独特的园林城市。
1.南京历史地名沿革简况
今南京地区的行政设置应以战国时期楚国所设的金陵邑为最早。从此“金陵”就成为古代南京地区的通用名称。在这以前,春秋时吴国和越国先后在今南京市区所筑的冶城和越城,还不能视作行政设置。此外,春秋时吴国又曾在今南京郊县六合与高淳境内分别设有棠邑与濑渚邑,亦是当时县一级的行政设置。
秦代在金陵故地设有秣陵、丹阳与江乘三县,其县治分别在今江宁县秣陵关、江宁县小丹阳与今栖霞山附近,均属郡管辖,堂邑县则属东海郡管辖。两汉时上述四县仍然保留,另加设湖熟县(县治在今江宁县湖熟镇),其中秣陵、丹阳、江乘、湖熟四县皆属扬州刺史部丹阳郡(郡治在今安徽省宣城市)管辖,而堂邑则属徐州刺史部临淮郡管辖。
六朝时期,孙吴改秣陵为“建业”,意谓将在此“建帝王之大业”,并定为首都,又将扬州刺史驻地与丹阳郡郡治迁来建业。西晋初,改建业为“建邺”,西晋末又改建邺为“建康”,故东晋与南朝(宋、齐、梁、陈)之首都均称建康,同时也是扬州刺史驻地与丹阳郡治所在。故六朝之金陵既可用首都之名――建业与建康,亦可用州治之名――扬州,还可用郡治之名――丹阳,但“建邺”仅是西晋一代三十余年之名,西晋时的扬州刺史驻地与丹阳郡治亦在建邺。
六朝时期金陵地区的郡县级设置变动较大。孙吴时有建业县、丹阳县、湖熟典农都尉、江乘典农都尉;西晋时有建邺县(后改称建康县)、秣陵县、江宁县(先称临江县)、丹阳县、湖熟县、江乘县、堂邑县;东晋时除保留西晋所设置的各县外,又加设侨置郡县,以安置中原地区南迁人士,诸如琅琊、东海、东平、兰陵、魏、广川、高阳、堂邑等郡,怀德(后改费县)、临沂、阳都、即丘、肥乡、元城、广川、北新城、博陆、堂邑等县;南朝刘宋初,保留建康县、秣陵县、丹阳县、江宁县、湖熟县归丹阳郡管辖,阳都县、费县、即丘县、临沂县、江乘县归南琅琊郡管辖,其后废除魏、广川、高阳、堂邑四侨郡,又废即丘、费、阳都三侨县;南齐时无改动;肖梁时设同夏县,废湖熟县,又复置费县,并改南琅琊郡为琅琊郡,分置丹阳、南丹阳二郡,琅琊郡治在江乘,辖江乘、临沂、费三县,丹阳郡治在建康,辖建康、秣陵、同夏三县,南丹阳郡治在江宁,辖江宁、丹阳二县;陈时废南丹阳郡,又废琅琊郡,新设建兴郡,辖江乘、临沂、同夏、湖熟、建安、乌山六县,丹阳郡辖建康、秣陵、江宁、丹阳、费五县。
隋唐时期金陵地区的行政设置变动最大,主要是扬州大都督府自金陵移至江都,金陵被降为一般的州县,并且屡改州县的名称与隶属关系。当时的通称以“金陵”最为常用,隋代常称“蒋州”,唐代常称“白下”、“上元”、“江宁”、“?N州”等。具体说来,隋军灭陈后,废丹阳、建业二郡,又废建康、丹阳、费、江乘、临沂、同夏、湖熟等县,仅保留江宁县,与溧水县同属设在金陵石头城的蒋州管辖,堂邑县则改称六合县,归江都郡管辖。隋炀帝时又改称蒋州为丹阳郡。唐代曾改江宁县为归化县,又改归化县为金陵县,再改金陵县为白下县,复改白下县为江宁县,最后改江宁县为上元县,并隶属于州治先后设在延陵(今丹阳市延陵镇)、丹徒(今镇江市)的润州,郡治先后设在丹徒、江宁的丹阳郡、江宁郡,以及州治先后设在江宁、上元的?N州管辖。?N州辖有上元(江宁)、溧水、溧阳、句容四县。六合县则属扬州管辖。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在金陵设?N州大都督府,又分设上元、江宁二县,旋改界州大都督府为金陵府,并定为西都。南唐建国后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辖上元、江宁、溧水等县,并曾在六合设置雄州。
北宋初,改江宁府为?N州,不久又复名江宁府,辖上元、江宁、溧水、溧阳、句容等县。南宋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并先后为江南东路及江南路(相当于元明清的省一级)的治所,建康府仍辖北宋江宁府属的五县。六合县则属真州。
元代初年仍名建康府,旋改称建康路,后又名集庆路,先后隶属于江淮行省和江浙行省,并一度成为管辖江浙、江西、湖广三省的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的治所。集庆路辖有上元、江宁、句容三县及溧水州和溧阳州。六合县则属扬州路。
明代建国后,于1368年以应天府(朱元璋于1356年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为南京,1378年定南京为京师,1421年明成祖以北京为京师,恢复南京之名,作为留都。应天府在明初时辖上元、江宁、溧水、江浦、句容、溧阳六县,后加辖六合、高淳二县。
清代初年,改南京为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所辖八县如故。后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江宁府隶属于治所设在苏州的江苏巡抚管辖,但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衙门设在江宁。
太平天国时期,改江宁府为天京,并以天京为中心设天京省,以江浦为中心设天浦省。后清军攻陷天京,又复名江宁府如故。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定都于江宁府,并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废上元、江宁二县。迁都北京后,江苏省治自苏州迁来南京,旋废南京府,设江宁县,并设立治所在江宁的金陵道,辖江宁、江浦、六合、高淳、溧水、溧阳、句容、丹徒、丹阳、金坛、扬中等县。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废金陵道,南京先后被称为“南京市”、“南京特别市”、“南京直辖市”及“首都市”等名,辖境为明南京城外郭以内及江浦县的浦口镇;江宁县则犀江苏省政府管辖。1929年江苏省政府由南京迁至镇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南京仍为直辖市。 1952年改为江苏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1957年起辖有江宁、江浦、六合三县,1983年起增辖溧水、高淳二县。
鉴于唐宋以来的一些王朝,除首都外还以东、西、南、北等方向为名来称呼其陪都,如历史上被称为“南京”的地点就有晋朝的京口(今镇江)、唐代的成都、北宋的商丘、辽代的幽州(今北京市)、以及金代的开封等等。因此,如径直用“南京”来称呼明代以前的金陵地区很容易引起混淆。笔者建议,可根据古人的习惯称法,除战国时理所当然地称作金陵外,秦汉时称“秣陵”,三国时称“建业”,西晋时称“建邺”,东晋南朝时称“建康”,而在其余地名变动较大的时期,如隋唐五代及宋元时期均可仍然使用“金陵”一名,自明初建都南京以后,“南京”一名即专指今南京地区而言,就不会引起混淆了,故简述管见如上。
附:南京地区主要历史地名表:
时代 主要地名 备 注
春秋战国 金陵邑、棠邑(今六合县)、濑渚邑(今高淳固城) 金陵邑为前333年楚国设置,棠邑与濑渚邑均为春秋时吴国设置。
秦代 秣陵、丹阳、江乘(县)、堂邑(县)
汉代 秣陵、丹阳、江乘、湖熟(县)、堂邑(县)
三国 建业、丹阳(县)、石头城(军事重镇)、湖熟、江乘(典农都尉)、堂邑(县)、丹阳 (郡)、扬州(刺史驻地) 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一级,扬州相当于后代的省一级。
西晋 建邺、建康、临江、江宁(县)、秣陵、丹阳、湖熟、江乘(县)、堂邑(县)、丹阳(郡)、扬州(刺史驻地) 建邺与建康,临江与江宁为同一县的先后名称。
东晋南朝 建康、江宁、丹阳、湖熟(县)、秣陵、江乘、堂邑、临沂(县)、丹阳(郡)、南琅琊(郡)、石头城(军事重镇)、扬州(刺史驻地) 以东晋与刘宋为准,其余侨置郡县未列。
隋代 江宁、溧水(县)、六合(县)、蒋州、丹阳(郡) 蒋州与丹阳郡为同一州郡的先后名称。
唐代 归化、金陵、白下、江宁、上元 (县)、六合(县)、丹阳(郡)、?N州 前五个名称为同一县的先后名称,?N州为郡一级五代十国 上元、江宁、溧水、六合(县)、?N州、金陵府、江宁府、雄州 畀州与金陵府为扬吴时先后设置,南唐则在金陵设江宁府,在六合设雄州。
宋代 上元、江宁、溧水、六合(县)、?N州、江宁府、建康府 ?N州与江宁府为北宋时先后设置,建康府为南宋时设置。
元代 上元、江宁、六合(县)、溧水州、建康路、集庆路 溧水州为县级州,建康路与集庆路为府一级的先后名称。
明代 上元、江宁、溧水、江浦(县)、六合、高淳(县)、应天府、南京(京师及留都名)
清代 上元、江宁、溧水、江浦、六合、高淳(县)、江宁府、江南省、两江总督驻地 江南省后分为江苏、安徽二省,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太平天国 天京省、天浦省、天京(都城) 天京省以天京为中心,天浦省以江浦县为中心。
中华民国 江宁、江浦、六合、高淳、溧水 (县),南京府、金陵道、南京市、南京特别市、南京直辖市、首都市 南京府为辛亥革命后的名称,金陵道为府一级,系1914―1927年设置,1927年废除金陵道设南京市,以明代南京城外郭内及江浦县浦口镇为辖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宁、江浦、六合、高淳、溧水(县)、南京市、江苏省人民政府驻地 1957年起辖江宁、江浦、六合三县;1983年起增辖溧水、高淳二县。南京市在1952年前为直辖市,52年改为省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