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鼓浪屿的掌故传说之鼓浪屿的山 石 路

鼓浪屿的掌故传说之鼓浪屿的山 石 路

2010-7-14 16:58:48   网友评论来源:鼓浪屿门户网站  
   复制链接 |   

“日光岩”和“枕流石”

  日光石,又称日光岩、晃岩,海拔92.68米,直径40多米,其上有明、清以来60多处崖刻。

  鼓浪石,浪涛撞击该石,发出如鼓声响,鼓浪屿因它得名。

  覆鼎石,传说由郑成功水师的军用饭锅幻化而成,上有郑成功雕像。

  剑石,传说由郑成功的佩剑幻化而成。

  印斗石,传说由郑成功的玉印幻化而成。  

 

枕流石

  枕流石,在菽庄花园内。

  鸡母石,状如母鸡护雏,故名。

  观彩石,在笔架山顶,有9块巨石相叠,可在此观赏晚霞,故名。

  鹿耳石,又称鹿耳礁,因形似鹿耳而得名,在厦鼓海峡鼓浪屿一侧的国家海洋站前海中。

  弥勒石,在升旗山上,因状如弥勒而得名。

  鸡冠石,在漳州路梨子园内,因状如公鸡之冠而得名。

  燕尾石,又称燕尾礁,在燕尾山下,因潮水冲刷形成两叉,故名。

  鼓浪石

  鼓浪屿,唐宋时称“圆沙洲”、“圆洲仔”,乃是因为小岛呈椭圆形,四周遍布沙滩,形象而称之。那时岛上巨石满坡,绿草丰茂,却渺无人烟,颇为荒凉。

鼓浪石

  宋代末年,对岸嵩屿的李姓渔民,因出海捕鱼遇风,就到圆沙洲上暂避风浪。日子一久,来此避风的渔民多了起来,形成“李厝澳”聚居区,即今“内厝澳”街区。厦门话“李”、“内”同音,“内厝澳”由“李厝澳”演变而来。

  到了明代,圆沙洲上的居民越来越多,而且修了庙宇。人们发现小岛西南海滩上屹立着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冬冬声响,俨如击鼓,人们就称它“鼓浪石”,圆沙洲也从此正名为“鼓浪屿”了。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在小岛最高处的巨岩上写下“鼓浪洞天”四字,说明那时的鼓浪屿,已经是著名的旅游区了!

【分页导航】
   [编辑:孙哲]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鼓浪屿  英雄山  骆驼山  鸡母山  燕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