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是古代驱逐疫鬼祭祀仪式的一种巫舞。在泰宁历代流传的则是在迎神庙会期间陪同菩萨出游,意在驱邪祈福的一种舞蹈。它的产生最迟不晚于殷商时期,先秦时代,这种驱疫仪式已经盛行,至汉代演变为宫廷傩舞,并慢慢被宫廷新舞曲唱所替代,原始的傩舞,头戴面具,脑后投红布,穿固定的服饰,带着会响的敲击器,舞姿原始古朴,夸张奔放,但没有故事情节的词曲说唱。而民间傩舞则逐步发展成有故事情节和词曲说唱的“傩戏”,后来傩戏也日趋消亡。
泰宁傩舞是古越族傩文化的遗存,因其形神皆备,动作跳跃奔忙而称“跳神”,主要分布在城关、新桥、上青、朱口等乡镇,种类分为文神、武神、扁担神、李仔驾等几种。文神稳重,武神则刚,李仔驾活跃,手执道具多是尺板、木鱼、小铜锣等,队形变幻多样,节奏强烈。新桥乡大源村至今还保留了这种民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