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傩戏
土家族的傩戏,可以说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傩戏本身就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出来的戏剧形式。在土家村寨,傩戏随处可见。土家人崇拜祖先和鬼神,傩文化保存较为完好,土家人把驱鬼逐疫的仪式称“傩”,并由此产生了祀神娱鬼的傩戏傩舞。传统的土家傩戏的传承,主要是口耳相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一般要拜师才传法,而“绝法”不传一般弟子。“傩”以“坛”为单位,每“坛”即为一个傩戏班。每个傩戏班有6至12名傩戏老师,有一至两名掌坛师,也叫坛主,其余为师兄弟或徒弟。掌坛师一般都有较好的表演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傩事活动进行的时间,一般在秋收后到次年春耕前。
德江土家族中流传甚广的一种人神对话的傩堂
傩戏的演出形式很有特点,表演者大多戴面具,可以说土家人的傩面具是戴在脸上的历史。早期的傩戏是靠面具来区分角色行当。面具又称“脸子”或 “脸壳子”,多为木质,近年亦多丝质,所绘花纹及色彩,各地大同小异。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另外,傩戏的演出形式与其他戏曲不同,它是与宗教活动融为一体的。傩戏的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开洞门后就演出傩戏剧目。迷信的乡人遇上病痛、灾难,以为是鬼神作祟,便请求神灵庇护,并许下傩愿。一旦到了还愿的时候,还要备好香纸、法器和祭献的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