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历史揭秘:北京为什么这么多“窑”?

历史揭秘:北京为什么这么多“窑”?

2010-12-24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搜狐网  
   复制链接 |   

 

  北京比较著名的“窑”有:

  大北窑:尽管名气较大,但历史并不太长。1939年侵华日军在此挖坑取土、建窑烧砖,称大北窑。日本投降后,一些窑厂仍保留了下来。

  黑窑厂街:明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在北京建造宫殿,修筑城墙时,工部设了5个窑厂,黑窑厂就是其中之一,专门烧制城砖,因烧出的城砖为青灰色,俗称黑砖,故称为黑窑厂。

  刘家窑:自明始,这里开了许多砖窑瓦厂,当时这里是城外郊区,取土、用工相对便宜,周边又有水源,所以是窑主们首选之地,据传一家窑主姓刘,世代烧窑,他家烧出的砖瓦成色好,不易碎,人们慕名而来,以后附近渐形成村落,称为刘家窑村。当年烧窑取土,留下了许多大水坑和洼地,上个世纪60年代后才逐渐填平。

  大瓦窑小瓦窑:明修北京城时,在此烧瓦。大瓦窑在小瓦窑西南,规模较大,明代成为“瓦窑”,而小瓦窑原称“瓦窑头”,也烧瓦,但规模小得多。

  北京以“窑”为地名的,还有崔家窑鲍家窑邓家窑、严窑、魏窑等,都是因窑主姓名而取名。

  延庆县称“窑”的地名最多,目前保留下来的地名有20多个,因为明朝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在八达岭以北修了许多城堡,城砖就地烧制,推动了窑业的繁荣。

  老北京还有专门烧盆的窑场,俗称“盆窑”,最知名的是延庆的盆窑和丰台的白盆窑。

  颐和园南有“后窑”,修颐和园时,在此烧砖瓦,窑工多来自山东。颐和园竣工后,一部分窑工在此定居,颐和园的正门是北宫门,按“北”前“南”后的顺序,这个窑场得名“后窑”。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