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坤府第,即现在恭王府
从能臣到贪官保护伞
乾隆四十七年(1782),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说他们贪纵、营私,向各州县索贿,各州县仓库储存的银子严重短缺。乾隆帝命和珅、左都御史刘墉至山东调查、审问,又派钱沣同行。
和珅查国泰的案子,一变两年前查李侍尧案那种坚决的态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许国英《清鉴易知录》一书记载,钱沣知道国泰是和珅党羽,便提前几天出发,到了良乡,停下来微服察访。见官员的仆人乘良马经过,他跟踪了一段路,得知仆人是和珅府上的。不久,那仆人回头,路遇钱沣。钱沣搜其身,得国泰给和珅的密信,信中多隐语,大意是已借银填补官库亏空。钱沣立即向朝廷奏报。和珅知谋已泄,不敢公然回护国泰。
《清史·和珅传》虽然没有明说和珅向国泰通风报信,但写道:“和珅阴袒国泰,既至盘库,抽视银数十封,无阙,即起还行馆。”和珅到官库,抽查了几十锭银子(官银50两为一锭)。他一不看银子的成色,二不称银锭的分量,草草抽查几十个银锭,就起身返回下榻的行馆。这分明是走过场,分明是应付朝廷,应付舆论,保国泰过关。
左都御史刘墉坚持原则,御史钱沣更是下决心排除干扰,追查到底。他要求封库,和珅不得不同意。次日把库银仔细查一遍,发现银子成色与官银不同,都是从商人那里借来充抵的。国泰等人的罪行得以查实。国泰、于易简被判斩立决,乾隆帝下令改为斩监候,关进刑部大狱。新任山东巡抚明兴递上奏疏,说排查山东各州县仓库,总共短少银子200多万两,皆国泰、于易简在任时所造成。乾隆帝命国泰、于易简二人在狱中自杀。
和珅所以要庇护国泰,所以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在两个坚持原则的官员面前庇护国泰,就是因为国泰是他的党羽。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和珅当官久了,很会揣摩乾隆帝的旨意,并善于利用皇帝的喜怒达到陷害人或包庇人的目的。不投靠他的,他就设法使皇帝生此人的气,以陷害之;向他行贿的,即使冒犯了皇帝,他也为其斡旋,或者故意拖延,不处理此人,等候皇帝消气。大官们都把和珅当靠山,搜刮底下的人,来孝敬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