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国皇帝”是玩偶
溥仪内心非常明白自己的尴尬处境,但渴望称帝的欲望早已压倒了一切。日本方面最初只想将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成立一个“满洲国”,委任溥仪担任“执政”,而非如溥仪所设想的帝制,即加冕为皇帝。但溥仪称,如要他出山,就一定要称帝。日方不肯让步,在日军司令板垣征四郎发出最后通牒后,溥仪只能同意先出任“执政”。双方讨价还价后,日方也答应了溥仪提出的“一年为期实行帝制”的条件。
1932年3月9日,溥仪在长春就任“满洲国”的“执政”,年号“大同”。一年多过去,1934年3月1日,“满洲国”改为“大满洲帝国”,改年号为“康德”,溥仪正式登基称帝。
溥仪与日本的这种依存关系,其实早就在世人的意料之中。1931年《时代》在报道“九一八”事变时便这样说到溥仪:“日本为随从众多的溥仪先生提供津贴,在天津的日租界为他安排了一处豪宅,让他享受现代化生活,将他牢牢控制,一旦中国某一部分分离出来,就可能使他成为傀儡皇帝而不再是公民。”
傀儡——整个世界直言不讳的共识,溥仪坦然地接受了,为了恢复祖业的千秋一梦。
虽将之称为傀儡,但《时代》在封面上对溥仪形象的处理,明显要比对在他之前出现的吴佩孚、蒋介石等人要重视得多。以往都是黑白照片或素描,而这一次,则是由肖像画家精心绘制的彩色肖像。溥仪身着黄色龙袍,手持如意,头顶宝石皇冠,身后是七彩光芒。虽登基于乱世,画面却呈现一个华丽的景象。在西方人印象中,溥仪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深度近视,于是,肖像上醒目地画上了他那厚镜片的眼镜。画中的溥仪显然比他本人更为英俊,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溥仪对登基仪式的筹备,在紧张地进行着:
到上周,木匠们按照北平巨大的天坛的样式,搭起一个台子,有大典时的台阶;还准备了皇冠,上面雕刻了龙和兰花。裁缝们在龙袍上绣朱雀,嵌宝石。有占卜师言,届时气温可能会降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登基庆典故应从日出进行至中午。溥仪穿龙袍要好几个小时,朝祖先画像跪拜,然后,还要接受满洲人的朝拜。传统乐队头戴蘑菇状的帽子,帽子上飘着红流苏;外套五颜六色。他们在演奏中用了48面鼓、48张锣,用玉锤敲打八根长长的硬木板,24支唢呐高亢入云,溥仪又一次成了皇帝。
读《时代》,明显感觉到行文中对溥仪命运的感叹。“溥仪一生软弱无助,总是成为这个或那个代理人手中的一个工具。”这句话,可看作整篇报道的基调。
文章这样叙述溥仪前两次成为皇帝的经历:
只有28岁的溥仪,对皇冠毫不陌生。此前,他已两度被宣布为中国的皇帝。第一次时他只有两岁。当时,自1861年以来一直统治中国的诡计多端的慈禧太后,在1908年感觉到自己来日无多。她的侄子、37岁的光绪皇帝被她关在紫禁城的一个湖岛上,其罪名是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摆脱满洲老朽们的欺压。1908年11月14日,据说慈禧太后的两个侍卫潜进光绪的房间,将他杀死。随后,太后挑选了她的侄子淳亲王的小儿子溥仪继任。
小溥仪被裹以黄龙袍,头戴皇冠,是为宣统皇帝。第二天,慈禧太后突然去世。淳亲王成为摄政王,宣统皇帝被送回去抚养。6岁时,他刚露面,广州伟大的孙逸仙领导的的革命取得成功,宣统皇帝被废黜。溥仪继续住在紫禁城,由原威海卫海关官员、英国人庄士敦先生执教。
1917年,溥仪再度成为宣统皇帝。当时依然留着辫子、虚张声势的张勋将军占领了北京,在7月的一个午夜,又为溥仪加冕。几天后,段琪瑞总理靠日本的资助,并在中国战争中第一次使用飞机,将张勋赶走,夺回了北京。段琪瑞只用了30分钟时间,即宣布宣统皇帝被废黜。(《时代》,1934年 3月5日)
现在,溥仪第三次“加冕”。为他加冕的却是日本人。他不仅未能改变其“工具”的角色,而且处境更为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