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的“标点符号”
徐达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功臣庙,位皆第一。徐达死后备极哀荣,由此可看出,一直到死,朱元璋对他还是很器重的,“赐蒸鹅”似乎同样不成立。
徐达墓位于板仓,现存神道碑一块、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武将一对、文臣一对。最引人好奇的现象发生在徐达的神道碑上。碑文共28行,有两千余字,记载了徐达的生平功绩。《明史·徐达传》说:“御制神道碑文”,可见此碑文为朱元璋亲自撰写。
有趣的是,碑文中竟然出现了句读,也就是说,碑文中,凡断句之处,都有一个小圆圈,大小如同我们常用的句号。这让后人感到无比惊奇,要知道,那时,标点符号还没有出现呢!白话文出现以后,才有了标点符号。
碑文中有句读,这在我国发现的古碑中几乎是绝无仅有。专家分析,这碑文并非朱元璋所写,而是大臣代笔,怕文化程度不高的朱元璋在审阅时读得不通顺,于是,“捉刀大臣”就加上了圆圈形的标点符号,以便皇上断句。
朱元璋看完碑文后,交付石工刻制,工匠们因是御笔圈点,不敢更改,便依样画葫芦地连句中许多圆圈都刻上了。这一说法也有不通之处,因为朱元璋性格暴戾,捉刀大臣在碑文中加上句读呈给他看,无异在暗示他没文化,朱元璋看后必然勃然大怒,大臣肯定会倒霉。看来,徐达墓碑碑文究竟为什么有句读,还是一个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