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朝晚年,当政权已岌岌可危之时,实行了一百五十多年的“食钱粮”亦逐渐“缩水”,红白事的补助取消了,养老金也减少了……清同治年间,物价逐渐上涨,驻防广州的满人经济生活好景不再,日子越来越难“熬”,他们对政府开始有了抱怨,部分满人甚至想摆脱八旗制度束缚,另谋出路。
当年驻广东的满人将军增祺,看到形势的变化,开始放松了祖传的“四不准”。他开设纱绸厂安排满人就业,并组织他们学习织造技术(相当于当今青年学电脑)。继而允许满人既“食钱粮”,又可加入警队当差,每月多领三四元饷银。但由于当差人数有限,未能根本解决广州满人生活“走下坡路”的困境,跳出 “食钱粮”谋生的人仍层出不穷。
部分家境好又有门路的就设法送子弟到广州官办的同文馆学外文(英文、法文、德文),同文馆后改名“译学馆”,再改“两广方言学堂”。学成后,就可以通过介绍或投考进入粤海关或邮政局谋一份好职位,但先后也只有七八十人而已。
清末民初,更多的缺乏文化的满人只好逐渐从事小商贩买卖,甚至连当差多年的一些满人也转行干起了小商贩营生。女性则在汉族妇女帮助和教导下,学做“穿牙刷”,“纳鞋底”和“织带”等较简单手工艺,以致多年以后,这类营生开业都选择在靠近广州满人聚居地(广州牙刷铺多在大新路玉子街)。清政府对八旗子弟“高薪养忠”的“食钱粮”制度藩篱尽毁,最终归于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