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的“赵氏孤儿”
权力欲望导致自取灭亡?
《史记》中是屠岸贾灭赵氏,《左传》中是庄姬诬陷灭了赵氏,无论哪种说法为真,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当时的赵氏家族处于国家内部矛盾的中心,遭遇家门不幸绝非偶然。
综观春秋时期的晋国,在“下宫之难”发生之前,政治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以赵氏为代表的卿大夫家族,势力日益强大,威胁到晋国国君及其亲族栾氏、郤氏等旧贵族的利益。
到晋灵公时期,晋国朝政大小事务全由赵武的祖父——赵盾一个人决策,他被人们比喻为“夏日的太阳”。他在任时采取了一些削弱晋国公室势力、扶植卿大夫阶层的措施,例如让自己的异母弟弟赵括担任之前只有晋国公室才能出任的职位,减少了公室贵族对于军政大权的干涉。
赵盾的权力日盛,使他与君主晋灵公之间产生了矛盾。《左传》记载,晋灵公为人残忍,喜欢站在宫城上用弹弓射过往的行人取乐;还有一次,他的厨师为他蒸熊掌,没有蒸熟,他就将厨师杀了。赵盾劝谏,晋灵公不听,反而认为赵盾平时专权跋扈,决定设计除掉他。
晋灵公先派了一个叫鉏(chú)麑(ní)的刺客去刺杀赵盾。这天,鉏麑很早来到赵盾家门口,只见赵盾卧室的门虚掩着。他从门缝里偷偷地观察赵盾,只见赵盾早已穿戴好上朝的礼服,正襟危坐地在屋子里休息。鉏麑心中暗自感叹:“这个人休息时都不忘记礼敬国君,这样正直的士大夫,真是百姓的福气啊! 如果我杀了他,就是对不起百姓;可是背弃国君的命令不杀他,却是失信于君主。不忠不信总有一样会落在我身上,我还不如去死!”他看到门前有一颗槐树,便一头撞在树上自杀了。
刺客死了,晋灵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年秋天,晋灵公请赵盾赴宴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宴会进行中,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拉着赵盾快步走下殿堂。看到赵盾要溜走,晋灵公哪里肯放人,情急之下便唤出了猛犬扑咬赵盾。提弥明徒手和猛犬搏斗,杀死了猛犬。这时,埋伏在宫殿周围的武士蜂拥而出,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战死,赵盾逃出宫殿。
晋灵公两次谋杀赵盾未果,后来反被赵盾的族弟赵穿所杀,赵氏又拥立公子黑臀为国君。赵盾依旧把持朝政,直到去世。此后,晋国公室和赵氏之间的矛盾依旧没有结束。《左传》记载,赵婴被放逐之前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晋国,栾氏就不会作乱;我要离开,我的弟弟们命运堪忧!”这说明晋国公室、贵族与赵氏之间,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他们一直等待机会,要拔掉赵氏这个“眼中钉”,直到“下宫之难”爆发,赵氏一门遭受灭顶之灾。
有一点可以肯定,历史上的赵氏确实经历过家族命运由极盛转为衰落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春秋时期旧贵族和新崛起的卿大夫阶层的较量。直到赵武重新得到了祖上爵位和封邑,赵氏才恢复了元气,到了赵武的孙子赵简子时,终于肃清了栾氏、郤氏的势力。赵氏和其他五家卿大夫成为左右晋国军政大权的“六卿”,这六个家族又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直到赵武的曾孙赵襄子时,韩、赵、魏三家打败了另外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各自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分别建立了成为战国七雄的赵、韩、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