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齐鲁文化漫谈:古圣先贤在此传道(图)

齐鲁文化漫谈:古圣先贤在此传道(图)

2010-11-16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央视国际  
   复制链接 |   

  孔子的思想,丰富而深刻。中国后世的许多学说都能在他那里找到最初的源头。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或在他思想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仁”。在其不到两万字的著作《论语》里,“仁”字就出现了109次。

  据记载,“仁”是山东土著居民东夷人的风俗或性格特征,与其他地方相比,东夷人具有“仁而不争” 的特点。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仁,亲也。从人,从二。”

  有一次,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爱人。”孔子所说的人,并不仅指和自己亲近的人或者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是指所有的人。他在《论语》的开头篇章《学而》中明确要求:“泛爱众。”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中经过时代更替和社会变迁的冲刷而保留至今的精华,也是孔子至今被人们缅怀和继承的主要原因。在2007年的祭孔大典上,主办方以各种方式向社会征求了现代人最喜爱的孔子的五句话,并推荐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这五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这五句话,都同 “仁”有关,或者说都是“仁”的具体体现。

  孔子以 “仁”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具体到家庭内部,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兄长的“悌”;具体到君臣关系上,就是“君义臣忠”;具体到朋友之间,就是要讲求“信”;具体到个人的追求,就是要讲求“智”与“勇”;具体到日常行为和操作规范,就是“礼”;而具体到国家的政治实践,就是要施行“仁政”。

  有一次,孔子经过泰山脚下,看到一名妇人在一座新坟前痛哭,便让学生上前问个究竟。妇人说,她的公公和丈夫先后命丧虎口,今天,她的儿子又被老虎夺去了生命。孔子问,既然如此,为何不搬往他处?妇人说:此处无苛政。孔子慨然叹曰:“苛政猛于虎也”。

  明朝初年,贫民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天下初定之后,开始了一个帝王的必修功课,攻读儒家经典。然而《孟子》尚未读毕,朱元璋就勃然大怒,把孟子的灵位从孔庙的陪祀位置驱逐了出去。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亲自动手,删除了《孟子》一书中的有关文字,编纂成删节本的《孟子节义》。对比发现,由朱元璋删除的文字竟达八十五处之多。自从孟子成名,还从未得到过如此待遇。

  孟子,名轲,字子兴,战国时期的邹人。因为继承、光大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世尊为“亚圣”,并以“孔孟”合称。

  孟子之所以获得后来的成功,是因为他拥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儿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孟子的母亲曾经三次搬家,直到最后一次才在一所学宫的旁边定居下来。“孟母三迁”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子范例。

  穿过亚圣坊,泰山气象门是孟庙的第三道大门。“泰山气象”取意于宋代理学家程颐之说:“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岩岩气象也。”赞扬孟子有泰山巍峨之气。

  孟子生前曾经让很多显赫的君主难堪,甚至恼羞成怒。但没有哪一次像朱元璋一样引发如此激烈的反应。那么,是孟子的哪些观点让这位一千多年后通过残酷杀伐才夺得帝位的皇帝如此愤怒呢?从被删除的文字看,最让朱元璋难以接受的应当是这样一些话: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孟子在很多方面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在“仁”和“仁政”方面。孟子认为,只有“以德行仁者”方可为“王”,只有施行“仁政”,方可实现“王道”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提倡的“仁政”对于“民”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对“臣”的要求也甚少,所要求的主要是“君”。南宋时的大儒朱熹解释“仁政”时说:“省刑罚,薄税敛,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而这些都是对于统治者的要求。

  就像孔子把 “仁”外化为 “礼”,强调“仁礼互成”,孟子把“仁”推向了一个更为具体化和实践化的层次,这就是“义”。孔子鼓励人们“见义勇为”,“见义忘利”,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人们甚至可以“舍生取义”。

  “仁”和“义”,构成了中华民族基本的道德基石,也是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行为取向和深层价值追求。

  1283年1月9日,中国北方一个寒冷的冬日。天地肃杀,万物萧索。一名被关押了四年的囚徒,被押往元大都的柴市刑场。由于长期被单独囚禁于斗室之中,囚徒已不能辨别方向。在问清了方向后,他向着南方行叩拜大礼,并索笔题诗:“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然后,囚徒对刽子手说:吾事毕矣。从容就刑。观刑的上万人,包括很多蒙古士兵,无不涕泗横流。

  死者叫文天祥。生前是南宋王朝的状元丞相。曾率兵抗击入侵的蒙古军队,转战数省,不幸被俘。面对威逼利诱,誓不投降,惟求一死。文天祥就义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了一封绝命书:“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人们把为了理想、信念慷慨赴死称作“就义”。文天祥的从容就义,告诉人们天地间还有用暴力和杀戮不能改变、不能斩断的东西,也告诉人们“仁”和“义”具有多么巨大的精神能量。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山东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