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沦陷时期,1943年日伪政府曾在今水库坝址动工修筑水库,当时称“八铺炕水库”。“九·三”抗日战争胜利时,土坝筑高到1.5米。水库未建成,被抓来修水库的中国穷苦人民却死亡很多,至今坝址下游右侧的东山墓穴里还留有成堆的白骨。1958年大搞水利时期,密山县的哈达、东海、兴隆等3个公社在县水利局帮助勘测设计的情况下,出动900人,100辆马车,采取边设计、边施工办法上马兴建。1959年9月,由于密山县委决定集中力量修建八楞山水库,将参加哈达河水库施工的民工调走而停建。完成土石方16.3万立方米,投资33.15万元。
1965年建立鸡东县,哈达河水库区域划归鸡东县管辖。1967年5月,鸡东县的东海、永安、新华、哈达等4个公社出动800民工续建哈达水库工程。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成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人民日报》以“东北的新曙光”为题发表社论,当地的“造反派”即“紧跟形势”,将水库更名为“新曙光”,施工队伍也改为“新曙光水库民兵团”。
续建工程由牡丹江地区水利局和鸡东县水利科共同设计,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地质二队对库区地质进行钻探,提供了地质资料,省水利厅第三工程处参加了溢洪道和输水洞的施工。1971年11月水库主体工程竣工,共完成土方65.5万立方米,石方33.5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73万立方米,投资555万元。1973年5月,省水利局、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牡丹江地区水利局、鸡东县革命委员会等单位共同组成验收工作组,进行了检查验收。1981年3月水库恢复原名--哈达河水库。验收后,在运用中于1982年翻修土坝迎水坡沉陷部位70平方米的块石护坡,铺填背水坡护坡碎石2600立方米。
水库设计有开敞式季节性电站,位于隧洞出口14米处,装机容量65千瓦。1972年秋季动工,1973年6月完成水工部分和42平方米的砖结构厂房,1974年9月安装机组,因电机部件发生故障和频率不稳等原因,未能运行,以后一直弃置未用。1984年输水隧洞由无压改建为有压时,因电站在隧洞改建的消力池部位而被拆除。
哈达河水库在1975-1977年连续干旱时,及时补给水源,保证了下游水田的灌溉用水。据 1971-1985年统计,每年平均补给穆棱河水量750万立方米。哈达河流域内因内涝放弃的7500亩耕地,解除威胁得到恢复,并新垦荒地3000亩。水库养鱼水面7500亩,从1971年开始共投放鱼苗1583万尾,到1985年共捕捞商品鱼27.4万公斤。库区有宜林面积1.5万亩,已栽植落叶松、红松、杨树等共4340亩,15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