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传承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据《泉南指谱重编》记述:“清康熙52年(1713年)癸已六旬万寿祝曲,普天同庆,四方赓歌毕集,大学士安溪李文贞公以南乐沉静幽雅,驰书征求故里知音妙手,得晋江吴志、陈宁,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仪等5人进京,合奏于御苑。管弦条琶,声调谐和,帝大悦,除其官,费受。及赐以纶音曰‘御前清曲、五少芳贤’,并赐彩伞宫灯之属归焉。”
南音的演唱(奏)形式,按使用乐器分为“上四管”与“下四管”两种。“上四管”中以洞箫(尺八)为主者称“洞管”,乐器有洞箫、二弦(奚弦)、琵琶 (南琶)、三弦、拍板。以品箫(笛子)为主者称“品管”,以品箫代替洞箫,比“洞管”高一个小三度音。“下四管”的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以及小击乐器响盏、狗叫(小镗锣)、木鱼、四宝、铜铃、扁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