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发展
山东快书起初是农民的娱乐活动,后来在农村的集镇庙会“撂地”演出,逐渐成了气候,像临清、济宁这样的大码头,不仅养育了山东快书艺人,提供了其赖以生存的条件,而且导致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和竞争,促进了山东快书的繁荣发展。
山东快书的孕育期所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迄今有100多年。其孕育和形成,主要从当地民歌和说唱艺术中吸取营养,从山东大鼓借鉴“窜铜腔”,即为一例。
山东快书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一起创造的。同时,应当充分肯定个别人物的贡献和作用。
山东快书以《武松传》起家,对其风格和流传影响极大。傅汉章传艺于师弟赵震,徒弟魏玉济。魏授徒卢同文、卢同武兄弟。其后,卢同文传艺杜永春,卢同武代师收徒杨逢山,亲传技艺,杨逢山之后就是杨立德。另一支,赵震授徒吴洪钧,再传而至马玉恒等。同时,赵震、卢同武、杜永春因朋情传艺戚永立。威兼得诸家之长,颇有成就,授徒范元德、郭立和、李元才、高元钧等。
山东快书形成之后,就从发源地扩散开来,逐渐形成山东省内和省外两支。
山东省内的一支由鲁西南地区扩及全省的许多城市、集镇。省会济南自不必说,早在30年代。烟台、青岛等地就留下了山东快书艺人的遗迹。其中的青岛特别值得注意。当今山东快书高、杨两派创始人高元钧、杨立德都在此地一举成名。山东省内不仅拥有杨立德这样的自成艺术流派的名家。而且山东快书艺人众多,实力雄厚,活跃在广大农村集镇。
另一支沿长江向东南发展,武汉、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地也是30年代末就见到了山东快书。戚永立、高元钧等山东快书名家都曾在这一带作艺。高元钧时间最长,遂有“红遍江南”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