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代英才辈出,曾出现了许多卓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等。
盛唐“边塞派”先驱诗人王翰、王之涣,“七绝圣手”王昌龄,“太原白公”白居易,大唐盛世三百年基业的开创者,文治、武功并盛的一代明君--李渊、李世民父子,一代名相狄仁杰,宋朝无敌将杨业、杨延昭父子,北宋“史学家”郭若虚,“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文豪元好问,建造太原双塔的傅霖、妙峰,文学巨匠《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者、诗文书画大师和医学家傅山(傅青主),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山西党组织创始人高君宇,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徐向前、簿一波、程子华、王世英、李雪峰等,“山药旦派”创始人作家赵树理等都是晋阳大地的杰出人物。——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台骀 生卒年月不详 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最早开拓太原者。黄帝后裔少皥有裔子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继承父职,宣汾、洮、障大泽,人们始定居于太原。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嘉奖,封于晋、汾、理政事,后被尊为“汾水之神”。太原晋祠镇王郭村现存台骀庙。
介子推 生卒年月不详,春秋晋国晋阳人,晋文公大臣。跟随晋文公逃亡在外19年,文公还国为君,介子推不言禄,禄亦不及,乃与母隐居于绵山。文公求之,不出,乃焚山以逼之,介子推抱木死。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绵山改为介山,把县名改为介休,又把烧死介子推到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禁火一日,家家户户都吃冷食。介子推轻生死,重名节,轻功利、重义节,轻物欲,重气节的品格,为后人所重。
公孙杵臼 生卒年月不详,春秋晋国晋阳人,晋国大夫赵朔家臣,春秋义士。赵朔被屠岸贾所杀,并索赵朔幼子,公孙杵臼与赵朔友程婴谋存赵朔之子,乃以己子代之而存赵氏之子。程婴谎报于屠岸贾,随即屠岸贾派兵追杀,公孙杵臼与子均被杀,程婴抱赵朔之子匿山中,遂免于难。此后,“赵氏孤儿”赵武(赵鞅之祖父)继承了赵氏正卿爵位。
赵軮(公元前?——前458年),亦称赵孟、志父,史称赵简子,“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春秋末年晋国正卿,战国七雄赵国奠基人。他率军平息了周王室发生的王子朝之乱,铸刑书于鼎,公布了晋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推行田亩制度,被秦国沿用,秦统一六国后,成为通行全国的亩制。先后派董安于、尹铎修筑晋阳城,治理晋阳,使晋阳成了赵氏稳固的后方。注重选贤任良,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窦犨、舜华等人。发扬光大“观事而治法,因事而制礼”的优秀传统,使赵文化含有中原古文化的草原文明和北方古文化的草原文明而位一体的典型特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业、建筑等方面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窦犨 (公元前?-前499年),字鸣犊,春秋阳曲人,晋国大夫,封邑于古城(即后来的三交城,今古城中街一带)。窦犨曾在阳曲一带开渠利民,施行德政,受到人们的爱戴,他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主张,因政见不一,被赵軮所杀。今太原市西北有窦大夫祠。
董安于(公元前?-前497年)春秋晋国公卿赵軮家臣,古代建筑家。闻名于世的晋阳城,即由他主持创建,并任第一任行政长官,政绩显赫。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智伯以董安于与范吉射、中行寅作乱有关为口实,要赵軮惩处他,赵軮踌躇不决。董安于得知此事说。如果我死了,有利于晋国,有利于赵氏,我宁愿死,遂自杀。
尹铎 (公元前?-?)春秋公卿赵軮家臣,董安于建成晋阳城后,赵軮派他治理晋阳,在晋阳城周修建军事防御工事,增筑壁垒,以宽厚治政,宽恤民力,广积粮草,使晋阳城成为赵氏坚固定军事堡垒,为赵无恤最终取得晋阳之战胜利,起到了保障之功。
赵无恤 (公元前?-前425年),史称赵襄子,赵軮之子,春秋末年晋卿,赵国的创建者。在晋国公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无恤注重团结内部,向外扩张。晋阳之战中,他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联合韩、魏击败智伯,位列诸侯,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晚年传位于其兄伯鲁之孙赵浣。
豫让(公元前?-?)春秋末刺客,晋卿智伯的家臣。赵襄子联合韩、魏消灭智伯,他决心为智伯复仇,谋刺襄子。他改变姓名、相貌和声音,乔装成乞丐,见机报仇,三次行刺均未遂。赵襄子允许他刺穿自己衣服的请求,豫让连刺赵襄子衣服三次,然后自杀。豫让被后人荐为义士楷模。
廉颇(公元前?-?)战国时期晋阳人,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时,拜为上卿。后屡击齐、魏、均获胜,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秦、赵为夺上党,战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北)。他率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后赵王中秦离间计,改赵括为将,致遭大败。公元前251年,他大破燕军,以功任相国,封信平君。曾一度骄横,对上卿蔺相如无礼。后为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忍让谦义精神所动,负荆登门请罪,遂成刎颈之交。晚年失势不得志,奔魏,又适楚,卒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一带)。
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封为代王,治所晋阳,在任16年间,轻徭薄赋,发展农业,边境安宁,社会稳定,颇为时誉。汉雉元八年(公元前180年),刘恒被迎立为帝,谥号为文帝。在位23年,以俭约节欲自持,提倡农耕,免农田租税12年,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对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帝与其子景帝刘启两代并称“文景之治”。
卫绾(公元前?——?),西汉代国大陵(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历任中郎将、太子傅、御史大夫、丞相。汉文帝为代王时,护驾左右,深得信任。文帝临终前嘱太子刘启:“绾长者,善遇之。”景帝七年(公园前154年),因平叛有功,为中尉、后任太子太傅、再御史大夫,景帝十二年任丞相。卫绾为官一生,位居显要,既无赫赫事功,也无大过错,凡是谨小慎微,与世无争。卫绾逝世后,汉武帝封谥哀侯。
冯唐(公元前?——?),西汉太原郡人,汉文帝时为郎中。时匈奴正为边患,文帝欲得如廉颇、李牧者为将,问于冯唐。冯唐言汉制“赏轻罚重”,虽得廉颇、李牧者不能用,言云中(今内蒙托克托县)守将魏尚拒匈奴,斩首捕虏,上功首府。而首府以所上首虏差六级,被削官爵,赏未行而罚已至。文帝令冯唐持节魏尚,拜为车骑都尉。景帝时为楚相。武帝时,以老退休。
荀彘 (公元前?——?),西汉太原郡广武(今山西省代县人)。以精于驾车为汉武帝所赏识,任侍中。后曾以校尉之职随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因朝鲜反叛,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秋,汉以水陆两军合击朝鲜,左将军荀彘率陆军5万人征讨,两军初战失利,荀彘统一指挥水陆两军,攻占王险(今朝鲜平壤)平定叛乱。
常惠(公元前?——前46年),西汉太原郡人,身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常惠奉武帝之命以副使的身份,协助大使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19年,后回到汉朝。宣帝任命卫校尉,出使西域乌孙国,使乌孙国王于汉室结成军事联盟,合击匈奴,大获全胜。苏武病逝后,代苏武任典属国之职,专门处理国家的外交事务,处理汉与西域各国和北方匈奴诸部族的外交关系,为巩固边疆,潜心尽职,功绩卓著,濯升为右将军。谥号为壮武侠。
温序(公元前?—30年),字次房,汉太原郡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东汉义士。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任侍御史、武陵都尉。建武六年(公元30年),以护羌校尉出巡至襄武(今甘肃省漳县)时,被武装割据首领苟宇拘捕。劝其投降,宁死不屈,伏剑而死。光武帝刘秀嘉其以身许国,忠义可风,在洛阳城置冢地,厚葬之。
周举(公元105—149年),字宜光,东汉汝南汝阳(今河南省汝水北)人,曾任并州刺史。太原旧俗,介子推被烧死的一个月,因介子推之神不喜见火,无人敢生火用火,一个月中,尽吃先前做好的冷食,叫做“一月寒食”。太原地处北方,气候寒冷,老少不堪,岁多死者。周举知此,着手革除陋俗,撰文放入介子推庙,意为隆冬灭火,严重损害百姓健康,非贤者本意,当应让百姓不要灭火。又晓喻百姓禁火伤身,非介子推所喜,“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郭泰(公元127—169年),字林宗,东汉太原郡介休(今山西省介休)人,东汉时士人代表和太学生领袖。少有大志,苦读成才,精通典籍,熟诵经史,淡泊名利,辞官不就,闭门教授,弟子千人,名士六十。当时,太学生和士人曾给全国32位大名士立了“八俊”(俊杰)、“八顾”(有德行)、“八及”(能引导后进)、“八厨”(有钱救济贫士)的称号,郭泰被尊为“八顾”之首。“党锢之祸”起,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党捕杀。郭泰哭于郊野,遂卧病不起,次年病逝,时年43岁。四方之士千余人为其送葬,名士蔡邕说:“我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后汉书》赞郭泰曰“林宗怀宝,识深甄藻。明发周流,永言时道”。
王允(公元137—192年),字子师,东汉太原郡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从小好大节,习经传,练骑射,立志报国,被誉之为“王佐才也”。历任别驾从事、豫州刺史、尚书令、司徒。时董卓当政,权侵一时,王允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利用矛盾,诛杀董卓。后被董卓部将李
厥、郭汜处死,“天子感恸,百姓丧气”,时年56岁。
王烈(公元?—?),字彦方,东汉太原郡人,以孝义著称。少师名土陈鉂,市居以德感化乡里,里有盗牛这被获,请曰:“刑戮所甘,但勿使王彦方知之。”凡事有争论者,多趋王烈请叛曲直。后避地辽东以终。
焦先(公元?—?),字孝然,东汉末太原郡人,东汉隐士。灵帝重平时避乱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居焦山(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山因以名,结庐于河之湄,隐居其中。生平饥不苟食,寒不苟衣,自谓草茅之人不与俗人妄语,时誉“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梁习(公元?—?),字子虞,东汉陈郡拓(今河南省柘城县)人。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任并州刺史,用“怀柔”政策安抚绥靖境内豪强,恢复安定局面,较好处理民族关系,推行屯田制,发展农业生产,为朝廷选荐许多并州名士。治并州22年,政绩卓著,民族矛盾缓和,政治气象清明,人民生活安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史载:“边境肃静,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贡达名士,咸显于世……长老称咏,以为自所闻识刺史未有习者。”
孙资(公元?—?)字文舒,三国魏太原郡人。曹操请他做官,因为兄弟报仇,避居河东,不应命,不久太原郡守请其出仕,称病不出。经友人相劝任署功曹、举记吏。尚书令苟彧见孙资叹曰:“北州承丧乱久,谓其贤智零落,今日乃复见孙计君乎!”助曹操决策破敌,进爵左乡侯,转侍中特进,卒后谥为贞侯。
王昶(公元?—?),三国魏太原郡人,历任太子文学,中庶子,洛阳典农。时久历战乱,土地荒芜,王昶在洛阳斫拓荒,劝百姓垦田,至桑植盈野。著《治论》阐述为政之道,著《兵书》言军事奇正之用。因振旅有功,迁司空持节都督。卒后谥为穆侯。
郭淮(公元?—?),字柏济,三国魏太原郡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历任雍州刺史,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他精通军事,韬略颇深。守关右30余载,外拒强敌,内安边民,多次受诏嘉奖。后官至车骑将军,封爵阳曲侯。
郝昭(公元?—?),字柏道,三国魏太原郡人。守河西10余年,严军纪,屯粮草,蜀相诸葛亮围攻陈仓,多次不能得手,遂派郝昭同乡人勒详劝降,郝昭不为所诱,蜀军久攻不下引走,因军功赐爵列侯。
王沈(公元?—266年),字处道,三国魏、西晋太原郡晋阳人,政治家、历史学家、魏时曾在秘书监作官,与韦诞、应琚、阮籍等合撰《魏书》,迟迟不能完成,后以一己之力终成《魏书》48卷。此书虽佚,但从裴注《三国志》里仍可见倪端。西晋时,封为骠骑将军,任尚书令。
刘琨(公元270—318年),字越石,西晋中山魏昌(今河北省无极县东北)人,诗人、军事家。年轻时以雄豪著名,与祖逖为友“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有志恢复中原。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出任并州刺史,都督并州诸军事,扩建晋阳城,与匈奴对抗9年之久,因孤军无援兵败。投奔段匹磾,后被害。
温峤(公元288—329年),字太真,东晋太原郡祁(今山西省祁县)人。聪明有识量,博学能属文,举秀才,初为刘琨参军。长安、洛阳二都陷,元帝镇江左,刘琨使奉表劝进,其母固止之,温峤绝裾而去;既至慷慨陈词,帝嘉其诚而留之,任长史、太子中蜀子。明帝立,拜侍中,转中书令,出师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王敦谋反,温峤与庾亮率师平之。咸和初,出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平南将军,镇武昌。苏峻、祖约叛,陷京师,温峤与陶侃勤王,破石头城,事平后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始安郡公,朝议留辅政。固辞回藩,不久病逝,年仅42岁。东晋成帝司马衍下册书赞誉温峤:“功格宇宙,勋著八表”,追赠为侍中大将军,持节都督,刺史,赐钱百万,布千匹,谥号忠武,祠以太牢。
孙盛(公元302—373年),字安国,东晋太原郡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人,著名史学家,官至长沙太守、秘书监加给事中。孙盛博学多闻,长于辩论,不畏强霸,不信神鬼,注重人力,“词直理正,咸称良史”。一生著述颇丰,多为史籍,有《魏氏春秋》20卷,《晋阳秋》32卷,《文集》20卷。佚文分别留存在《弘明集》、《广弘明集》、《全晋文》、裴松之注《三国志》和《世说新语》等书中。
郭澄之(公元?—?),字仲静,东晋太原郡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才思机敏,东晋大将刘裕引为相国参军。随刘裕北伐,攻克后秦长安,刘裕欲称帝,意未定之,郭澄之向西诵曰:“西登霸陵岸,回手望长安”。刘欲大悦道:“当与卿共登霸陵岸耳。”刘裕遂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封郭澄之为南丰侯。
薛提(公元?—?),北魏太原郡人,历任北魏冀州刺史、侍中,封太原公,摄都曹事。北魏太武帝卒,朝臣以皇孙幼小,欲废之。薛提曰:“皇孙有世嫡之重,春秋虽少,令问闻于天下。废所宜立而更别求,有所不可。”中常侍宗爱假传皇后令,杀死薛提。北魏文成帝即位,嘉薛提谋立之诚,诏其弟薛浮之子袭爵太原公。
王慧龙(公元?—?),北魏太原郡晋阳人。全家被南朝宋武帝刘裕诛杀,逃到北魏。北魏明元帝召见,授南大将军左长史,引兵攻宋,大败宋将军王玄谟,解滑台之围。拜荥阳太守,在任农战并修,招抚流民,归附万余家。宋守将惮之,因使反间计陷害。北魏太武帝曰:“此是齐人忌乐毅耳。”赐玺书云:“义隆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宋复遣刺客,为王慧龙所擒,王慧龙所擒,王慧龙说:“各为其主,吾不忍害尔。”遂释刺客,人服其量。
尔朱荣(公元493—530年),字天宝,北魏秀荣郡(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军事家,尔朱荣机警俊秀,孝明帝时以讨贼攻授六州大都督,拥兵屯晋阳。乘孝明帝被灵太后鸩死,灵太后欲立幼主钊之机,尔朱荣以平内乱为名举兵入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立壮。帝诏尔朱荣为大将军,封太原郡王,杀灵太后与幼主钊及北魏朝臣2000余人,寻 加尔朱荣柱国大将军,还晋阳。又令尔朱荣讨伐平定葛荣。后加封尔朱荣大丞相。破北海王元顺后,诏加天柱大将军,并进太师。身居晋阳,遥制朝廷,威权日盛。帝俟其入谔,亲刺杀之,时年38岁。后追谥武。
温子昇(公元495—546年),字鹏举,北魏太原郡人。东晋大将军温峤之后,世居江左。任侍读兼舍人。东魏末,高澄引为咨义参军,后元瑾等作乱,疑其同谋,下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