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贫民窟里的中国游客
印度人的传统居住方式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体现出鲜明的印度特色。
同西方式住宅相比,印度人多数住宅没有明显的个人居室,或者虽然有个人住室,但分隔不严格。个人住室通常对集体活动和每个人都开放,无须事先打招呼便可进入任何人的房间。个人活动对家庭所有成员都是公开的,没有个人秘密。这种居住方式适合大家庭生活而不适合核心家庭生活,适合集体交流而不强调保护个人权利。这种家庭居住环境不利于个人主义的成长,这一点和中国的传统家庭居住环境相似。
虽然中国人的住宅和院落与印度一样,不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割,没有明确的个人住室,但却比较强调家内与家外世界的区别,把家庭与外部世界用高大的“院墙”严格地分隔开来。而印度人的住宅院落一般不设高大的院墙,既不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分隔,也不强调家内与家外世界的区别。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住宅对内部是开放的,对外部不开放,而印度人的住宅对内对外都开放。
虽然印度人(特别是印度教徒)的住宅与中国一样,不大强调内部的分隔,但却比中国人的住宅似乎更强调性别的隔离,至少在中上层阶级中是如此。住宅有妇女的专门活动场所,女眷们在家中同男子接触很少,深闺制在印度比在中国执行得更为严格。
印度人的住宅更强调“圣”与“俗”的区别。神龛在印度教徒家庭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富有的印度教徒通常辟一专门敬神的房间,贫穷人家至少也要设一神龛。家中必有处于宗教上洁净的考虑而不许他人接近的部分。中国人对宗教上的洁净不敏感,家庭一般没有这样的地方。
印度人的住宅重视种姓的隔离。印度人的村落按种姓分区居住,同一种姓居住在同一居住区,不同种姓区隔离开来,各种姓的建筑式样和房屋排列也不一样。低种姓不可进入高种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