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合情理,为什么还会有“推出午门斩首”这样的说辞呢?
第一个原因是在封建社会,皇宫是封建权力的象征,是国内的最高政治中心。普通人不可能了解皇宫内的生活以及发生的事情,因而许多有关宫廷方面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那些流传下来的宫廷掌故,往往夹杂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成份。
第二个原因是小说传奇等文学作品的传播。明朝以前,从未见有“推出午门斩首”的情节,自明代以后,就逐渐见到并且日益增多。《说唐后传》是我国成书较早的一本演义小说,叙述的是罗通扫北和薛仁贵东征的故事,其中就有多处关于推出午门斩首或枭首的情节。《封神演义》及《说岳全传》内也有提及午门或推出午门斩首的故事。这些演义小说成书的时间大约在明代中叶,后世清代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及杂剧之内,关于“推出午门斩首”之说就屡见不鲜了。这说明此类情节的产生和流传,仅仅是在明清两代。
然而,“推出午门斩首”这一说辞不存在,不代表午门就从未发生过行刑的事例。明朝历史上确实是有不少官员曾被拿在午门问罪,也确曾有不少官员死在午门之外。
明朝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帝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施以“廷杖”之刑。“廷杖”就是用大棍子打屁股,行刑时用麻布将罪犯从肩膀以下绑住,使其无法动弹,再把他双足用绳索绑住,由壮士四方牵拽握定,只露出臀部和腿部,接受廷杖。先由军校打三下,作为开场,然后,上百名军士一边呼喝壮威,一边轮流执杖施刑。打完,再用厚布将人裹起,几个人一齐用力,将其抛起,掷到地上。经过此刑的人,能活下来的很少,不死也落个终身残疾。而“午门”就是这种酷刑的实施场地。
明朝创造了一个同时廷杖人数最多的记录。正德年间明武宗同时廷杖过一百零七位大臣,时隔不久,嘉靖皇帝就打破了这个纪录,同时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廷杖制度说到底依旧是封建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是封建皇帝铲除异己,巩固统治,满足自己虚荣心及统治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