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民风民俗 > 剖根寻底细说钱 “钱神”中的中国民俗

剖根寻底细说钱 “钱神”中的中国民俗

2010-8-11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中华遗产》杂志   
   复制链接 |   

数压岁钱的孩子(摄影:蓝牛仔)

  从神坛走来的“钱”

  根据钱币史书的资料可知,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起源于殷商,统一于秦。不过,钱,最初并不叫“钱”。中国古代最早的原始货币是“贝”。有学者认为,贝在商代后期已经变成交换的媒介物,以货币的角色出现于商业舞台。郭沫若先生曾有论:“贝在周初本来是一种原始的货币,所用的是海贝,学名为货贝。” 贝在中国货币史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有一个很好的证明是,在我们的汉字体系中凡是与财物有关的字多以“贝”为偏旁,甚至“贤”也从“贝”。“贤”与钱有关系吗?据《说文解字》释:“贤,多财也。”后世引申为“多才”,或许与“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念有关吧。

  不过,贝即使最初与“财富”有关,但它与龟甲、玉石等早期的贵重交换物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以货币的面目出现的。

  从滨海地区流入内地的贝,最初是与玉和龟甲等礼器一起,共同行使神权政治文化象征的功能。上古时代的玉礼器和稍后的青铜礼器,以及与占卜巫术关系密切的珠玉、龟贝等,一直是上古文明中具有神秘属性的权力、财富的象征。特别是龟甲,因为龟的长寿和龟甲形状奇特,历来被视为能通天人之际的灵物,成为问卜的主要载体。而在《易经》中,贝常与龟筮占卜联系在一起。在古代龟卜文化中,贝与龟甲可以互换,在交换的过程中,贝的价值可以使龟甲增益,在卜筮中主“大吉”、“永贞吉”。这就赋予贝以神秘的吉祥意义。

  贝在古人心目中具有“魔术”性或巫术性,这可以从它的使用得到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从事渔猎的先民就把贝壳作为避邪的灵物挂在颈项和胸前,还把它用作奉祀的祭品。20世纪中叶,在河南辉县琉璃阁的考古发现中,有8座商代墓中有贝,它们不是被放在死者的胸部便是放在腰部,历史学家、古钱币学家王毓铨认为:“贝在商代曾作装饰品和魔术物用,这就是证明。”“也正是由于它们的装饰性和神秘性,贝才普遍地被希求而变成了交换媒介。”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钱一开始就是带着“神魅”的色彩和力量来到这个世间的。我们或许可以用普通人的思维来想象一下,在钱币成长的幼年时期,珠玉、龟贝一边作为贵重的礼器在祭坛奉祀,一边作为货币在物品交换中使用,此时,一位先民手持一枚珍美的海贝去作交易时,他的心态会是什么样的?货币可以易物的“神魅”与礼器可通上天的“神圣”交织在一起,先民手中这枚海贝的份量可不轻啊!

  后来,珍美的贝币在先民的手中慢慢褪掉了“神魅”的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珠玉、龟贝的神圣性被解构,在一定程度上消褪了神灵的魅力,“贝”真正以货币的身份进入到商品流转的长河之中。

  上海博物馆曾收藏有一只商代饕餮纹鼎,上面有这样的图案:一个人肩担贝币站在船上,旁边还有人以手划船。这位担币的人可能正去往他乡做生意,也可能做完买卖赚了大量贝币正赶回家。无论如何,他应该是位“款爷”,身“担”如此一笔财富,不知此公的心情会怎样,他有没有想过这堆海贝携带起来不甚方便?不仅携带不方便,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海贝经常会供不应求,于是出现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仿制贝币。青铜器时代到来后,金属铸币的先河被开启,海贝币的替代品仿贝铜币诞生了。钱走出幼年时期,迈向少年时代。顺便说一句,当中国已经广泛使用铜贝时,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未出现金属铸币。

  钱那性情单纯的少年时代并不长。春秋战国时期,当天才的发明家们将目光从海贝的形制转向陪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用具后,大量的布币、刀币出现了。“布币”来源于上古时期的一种农耕工具“”,即一种“铲”,“布”是“”的同声假借字;而“刀币”则是由齐燕地区的先民们用以渔猎的“青铜削” 刀具演变而来。我们或许可以猜测,这些钱币的形制取自可以产生财富的生产用具,其中是否融入了人类早期的某种意识形态?正如研究货币史的专家汤可可先生所言:“包括宗教幻想在内的多元文化色彩,一直贯穿于钱币自身的演化历史。从巫师的灵物、贵族的礼器到世俗大众的交换媒介,这是一个人文理性解除原始巫术之魅的思想观念演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人类历史上蔓延了相当长的时间。

  到战国时,使用更方便的圜钱出现了,圜钱的主要铸行国秦国开始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秦半两”是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时铸行的。

  请注意,秦惠文王“初行钱”时铸行的这种“秦半两”,在中国货币史上有着奠基性的意义——中国圆形方孔古钱币千百年的形制就是由此而来。在这里,有一个小问题,“钱”是什么?为什么后世的人们一直以“钱”来统称货币?其实,“钱”与布币的“”一样,也是先民手中的一种“铲”——既然如此,“布”有没有可能被用作货币的统称?有。早期的货币总要有个统称,大家都有可能。不过,秦以“初行钱”时的“半两”钱统一了货币,那么“钱”也随之身价陡增,而且,它经过“秦半两”“天圆地方”的演绎之后,意义也大不一样了。

  秦始皇将方孔圜钱作为统一货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钱铸成后要进行锉边等加工,把方形细木棍插入方孔,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方孔钱也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另一种说法被学界普遍认可,即秦始皇笃信当时极为流行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吕氏春秋》的解释可能最合始皇帝的口味:“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故而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时,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已然是神权的象征了。

  说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佩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一枚钱币,竟能将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政治、哲学等诸多因素融合的文化核心体现出来。而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仅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比较起来,中国的圆形方孔钱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要“神”得多。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  民俗